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35,分16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伯仲叔季
第一
而上
顛倒
雁行
時序
以次
最后
不次
昭穆
后行
九九
等差
中條
常數(shù)
《國語辭典》:伯仲叔季  拼音:bó zhòng shú jì
兄弟長幼的次序。長兄稱為「伯」,次兄稱為「仲」,其次稱為「叔」,幼弟稱為「季」。
《國語辭典》:伯仲  拼音:bó zhòng
1.兄弟間排行的次序。《禮記。檀弓上》:「幼年,冠字,五十以伯仲?!固啤?追f達。正義:「二十之時,雖云伯仲,皆配某甫而言;五十之時,直呼伯仲。」
2.形容才能相當,不相上下者。唐。杜甫 詠懷古跡詩五首之五:「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埂读凝S志異。卷一。嬌娜》:「畫黛彎蛾,蓮鉤蹴鳳,與嬌娜相伯仲也?!?br />3.朋黨。清??咨腥巍短一ㄉ取返诙某觯骸笘|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div>
《國語辭典》:第一  拼音:dì yī
最先、最前、最好、最重要的。如:「他好勝心強,每件事都要得第一?!?/div>
《漢語大詞典》:而上
(1).以上。表示品位、位置、次序或數(shù)目等在某一點之上。易·繫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唐 韓愈 《原道》:“由 周公 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 周公 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説長?!?br />(2).以上。表示時間在前的,猶以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二:“ 三代 而上之為帝者視其德, 三代 而下之為帝者視其才。”
《高級漢語詞典》:顛倒
亦作“顛到”。顛倒;錯亂
分類:顛倒
《漢語大詞典》:雁行
(1).側(cè)身而進。形容恭謹。莊子·天道:“ 士成綺 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側(cè)身貌?!?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上下交讓,道路鴈行?!?清 昭槤 嘯亭雜錄·私造假印案:“伺大員談笑會飲時,將稿文雁行斜進?!?br />(2).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 陳澔 集說:“父之齒,兄之齒,謂其人年與父等,或與兄等也。隨行,隨其后也;鴈行,并行而稍后也?!焙笠蛞员扔餍值?。 唐 錢起 《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詩:“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lián)。” 明 張煌言 《祭四叔文》:“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長。”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附蘭省和韻:“但惜雁行千里隔,不同繞膝學兒狂?!?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訪翠》:“結(jié)羅帕,煙花雁行;逢令節(jié),齊鬭新妝。”
《國語辭典》:時序(時序)  拼音:shí xù
1.時間、季節(jié)的先后順序?!妒酚?。卷六九。蘇秦列傳》:「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箷x。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二首之一:「凄風迕時序,苦雨遂成霖?!?br />2.時節(jié)、節(jié)候。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二折:「這些時慵怠妝梳,正遇著務農(nóng)忙養(yǎng)蠶時序?!乖J龑殹肚锖鷳蚱蕖返谌郏骸冈鐒t是生計蕭疏,更值著沒收成歉年時序。」
3.時世、時代。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時序》:「故知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乖?。秦??夫《趙禮讓肥》第四折:「賢臣良將保鑾輿,正遇著得收成太平時序?!?/div>
《漢語大詞典》:時敘(時敘)
承順;順當。時,通“ 承 ”。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尚書上:“時敘者,承敘也;承敘者,承順也……‘百揆時敘’,謂百揆莫不承順也。” 漢 揚雄 《河東賦》:“靈祇既鄉(xiāng),五位時敘?!?/div>
分類:承順順當
《國語辭典》:以次  拼音:yǐ cì
1.按照先后次序。《聊齋志異。卷一。賈兒》:「未明,又聞二人以次復來。」
2.以下的,次序較后的。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母親亡逝已過,止有小生一人,并無以次弟妹?!埂端疂G傳》第六二回:「我等雖是以次弟兄,也曾與哥哥出氣力,偏我們酒中藏著毒藥!」
《國語辭典》:最后(最後)  拼音:zuì hòu
時間或次序上居于末了的位置。如:「最后一名」?!妒酚洝>砥?。項羽本紀》:「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div>
《國語辭典》:不次  拼音:bù cì
不依次序、不按常規(guī)?!稘h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宋。歐陽修 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劄子:「臣材識庸暗,碌碌于眾人中,蒙陛下不次拔擢,置在樞府?!?/div>
《國語辭典》:昭穆  拼音:zhāo mù
1.宗廟的輩次排列。古代宗廟制度,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以天子而言,太祖廟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稱為「昭」;三、五、七世居右,稱為「穆」。見《禮記。王制》。祭祀時,子孫也按此規(guī)定排列行禮。《禮記。祭統(tǒng)》:「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br />2.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段倪x。潘岳。揚荊州誄》:「系自有周,昭穆繁昌,枝庶分流?!骨濉?咨腥巍短一ㄉ取返谝凰某觯骸笡r且昭穆倫次,立福王亦無大差?!?br />3.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吨芏Y。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div>
《漢語大詞典》:后行(後行)
(1).排在后面的行列。漢書·李陵傳:“ 陵 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隋書·禮儀志三:“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戰(zhàn)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為后行。” 唐 岑參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詩:“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鴈還應厭后行?!?br />(2). 唐 宋 時尚書省次序分前、中、后三行,工部、禮部為后行。 宋 王溥 唐會要·尚書省分行次第:“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后行,每行各管四司。”太平廣記卷二五○引 唐 韋述 《兩京新記·尚書郎》:“尚書郎,自兩 漢 已后,妙選其人。 唐 武德 貞觀 已來,尤重其職。吏、兵部為前行,最為要劇,自后行改入,皆為美選?!?/div>
《國語辭典》:九九  拼音:jiǔ jiǔ
1.算術乘法,即從一到九,二數(shù)相乘之數(shù)。
2.八十一,九的自乘數(shù)?!侗笔?。卷七二。牛弘傳》:「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鐘九九之實也?!埂段倪x。張衡。東京賦》:「屬車九九,乘軒并轂?!?br />3.中國古代將夏至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為九個段落,每個段落各九天,分別稱為夏九九和冬九九。通常所說的九九是指冬九九,即一年中氣溫由較低過渡到最冷,再逐漸回暖的一段時間。亦指九九中最末的一個九天。
4.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短圃娂o事。卷一。中宗》:「薛稷得歷字云:『愿陪九九辰,長奉千千歷。』」
《國語辭典》:等差  拼音:děng chā
等級由上而下,按次序降低。《漢書。卷九二。游俠傳。序》:「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div>
《漢語大詞典》:中條(中條)
(1).謂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項。禮記·王制“凡執(zhí)技,論力” 唐 孔穎達 疏:“執(zhí)技之事凡有三條……中條論執(zhí)技之人,并射御之外祝史醫(yī)卜之等?!?br />(2).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尺寸較大的字畫。也叫“中堂”。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屏軸》:“十年之前,凡作圍屏及書畫卷軸者,止有中條、斗方及橫批三式?!?/div>
《國語辭典》:常數(shù)(常數(shù))  拼音:cháng shù
1.一定的數(shù)量?!秲x禮。聘禮》:「燕與羞,俶獻無常數(shù)?!埂睹魇贰>硪蝗?。列傳。李新》:「公、侯家人及儀從戶各有常數(shù),馀者宜歸有司?!?br />2.一定的法則、規(guī)律。《戰(zhàn)國策。秦策三》:「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shù)也?!顾?。陸游〉詩:「吾聞陰陽有常數(shù),非時動靜皆為菑。」
3.代數(shù)式中一定不變的數(shù),對變數(sh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