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0詞典 1分類詞匯 19
《漢語大詞典》:漢人(漢人)
(1).漢族人。漢書·匈奴傳下:“近 西羌 保塞,與 漢 人交通。” 唐 司空圖 《河湟有感》詩:“ 漢 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駡 漢 人?!?毛澤東 《論十大關(guān)系》六:“如果 漢 人搞大漢族主義,歧視少數(shù)民族,那就很不好?!?br />(2). 元 統(tǒng)一 中國 后,稱 契丹 、 高麗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統(tǒng)治下北 中國 的漢族人為 漢人 。元史·世祖紀(jì)三:“詔以 安童 為長, 史天澤 次之,其餘 蒙古 、 漢 人參用,無令員數(shù)過多。” 魯迅 《花邊文學(xué)·北人與南人》:“至于 元 ,則人民截然分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漢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br />(3). 漢 代人。 清 皮錫瑞 經(jīng)學(xué)歷史·經(jīng)學(xué)昌明時代:“ 漢 人最重師法?!?/div>
《國語辭典》:染干  拼音:rǎn gān
漢人。譯自鮮卑語?!侗笔?。卷二四。王憲傳》:「嘗有鮮卑驟語,崔昂戲問昕曰:『頗解此不?』昕曰:『樓羅樓羅,實自難解;時唱染干,似道我輩?!弧?/div>
分類:漢人鮮卑
《國語辭典》: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冠帽的總稱。也作「冠絻」。
2.仕宦,又指高官高位?!度龂?。卷二七。魏書。王昶傳》:「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義為名?!?br />3.領(lǐng)袖。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4.堂皇大方。《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匡先生在此取結(jié)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生生接風(fēng),我們而今竟到酒樓上去坐罷!還冠冕些。」
《漢語大詞典》:冠珥
(1).即日珥。為突出在太陽邊緣外面的發(fā)光氣團(tuán)。日全食時,用肉眼可以看見,其色火紅。周禮·春官·眡祲“四曰監(jiān)” 漢 鄭玄 注:“監(jiān),冠珥也。” 賈公彥 疏:“謂有赤云氣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猶謂之日珥。”晉書·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span id="3z9cfj2" class="book">《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際,日有冠珥、環(huán)暈、纓紐、負(fù)抱、戴履、背氣,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飾與耳飾。 唐 司空圖 《山居記》:“亦猶人之秀發(fā),必見於眉宇之間,故五峯頍然,為其冠珥?!?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五:“見數(shù)婦人各買冠珥以入?!?/div>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漢時稱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稱北方夷狄之地?!逗鬂h書。卷四○。班彪列傳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br />2.唐時稱西域為「北庭」,設(shè)北庭都護(hù)府。見《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五。歷代州域形勢五。唐上》。
《國語辭典》:司馬遷(司馬遷)  拼音:sī mǎ qiān
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生于龍門,年輕時游歷宇內(nèi),后以四十二歲之齡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并承遺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hù),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后為中書令,以刑后馀生完成太史公書(后稱《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馀言,為紀(jì)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后世稱司馬遷為「史遷」。又《漢書藝文志》載有所著之賦八篇,今僅見悲士不遇賦。
《國語辭典》:金日磾  拼音:jīn mì dī
人名。(西元前134~前86)字翁叔,西漢人。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時為馬監(jiān),以功拜車騎將軍。武帝崩,與霍光同受遺詔輔政,卒謚敬。相傳金日磾為馬夫、車夫及騾馬商的行神。
《國語辭典》:熟苗  拼音:shú miáo
居處靠近漢人,生活習(xí)慣已被漢人同化,且須納稅服役的苗民?!?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熟苗是最怕王法的,從來也不敢多事,只有生苗容易會鬧起來?!?/div>
《國語辭典》:綠旗兵(綠旗兵)  拼音:lǜ qí bīng
綠營兵。清制分八旗軍,由漢人編組的軍隊皆用綠旗,故稱為「綠旗兵」。
《漢語大詞典》:北匈奴
東漢 時 匈奴 分裂為南、北二部,漢人對留居漠北的 匈奴 部族的稱謂。 漢 班彪 《奏議答北匈奴》:“今 北匈奴 對南單于來附,懼謀其國,故數(shù)乞和親?!眳⒁姟?匈奴 ”。
《國語辭典》:匈奴  拼音:xiōng nú
中國秦漢時北方強(qiáng)大的游牧民族,由古文獻(xiàn)可推出夏朝時稱為「獯鬻」,周朝時稱為「獫狁」、「獫狁」。戰(zhàn)國時,分布于秦、趙、燕以北的地區(qū)。秦朝時,為大將軍蒙恬所敗而北徙。楚漢之際,統(tǒng)治大漠南北。東漢時,分為南、北二匈奴,后來北匈奴陸續(xù)西遷,進(jìn)入中亞、歐洲之地。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復(fù)見于中國史籍。也稱為「葷粥」、「葷允」、「獯戎」。
《漢語大詞典》:綠營兵
清代由漢人組成的政府軍隊。漢兵用綠旗,故稱,又稱綠旗兵。分馬兵、步兵、水師。兵額一般在六十萬人左右,時有增減。至清末裁廢。
《漢語大詞典》:剃發(fā)令(剃髮令)
清 統(tǒng)治者強(qiáng)迫漢人依滿俗剃去前半部頭發(fā)的命令。也稱“薙髮令”。 順治 元年(公元1644年) 清 政府頒布剃發(fā)令,后以人心不服,暫緩執(zhí)行。次年攻下 江南 ,重申此令,規(guī)定:凡 清 軍所到之處,限十日內(nèi),盡棄 明 朝衣冠,皆依滿族習(xí)俗剃發(fā),“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違者處死。參閱清史稿·世祖紀(jì)一。
《國語辭典》:鹿車共挽(鹿車共挽)  拼音:lù jū gòng wǎn
漢人鮑宣妻少君棄富從貧,與夫共挽鹿車回鄉(xiāng)里的故事。典出《后漢書。卷八四。列女傳。鮑宣妻傳》。后比喻夫婦兩人能不畏艱難,同甘共苦。如:「他們倆生活雖過得清苦,但鹿車共挽,亦擁有不少值得回憶的歲月。」
《國語辭典》:馬良白眉(馬良白眉)  拼音:mǎ liáng bái méi
三國蜀漢人馬良,眉有白毛,故稱為「馬良白眉」。見《三國志。卷三九。蜀書。馬良傳》。
《國語辭典》:雞黍之約(雞黍之約)  拼音:jī shǔ zhī yuē
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xiāng)。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zhǔn)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rèn)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yuǎn)從山陽來到汝南。典出《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幼學(xué)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div>
《國語辭典》:畫眉張敞(畫眉張敞)  拼音:huà méi zhāng chǎng
漢人張敞于宣帝任京兆尹時,他為妻子畫眉,長安城內(nèi)傳說他畫的眉毛嫵媚動人。典出《漢書。卷七六。張敞傳》。后比喻為夫妻恩愛。《群音類選。卷六。紅拂記。破鏡重圓》:「分明我拆散鸞凰,把他青春虛曠,埋沒了畫眉張敞。」也作「張敞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