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郭申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8—1074 【介紹】: 宋大名魏縣人,字延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審獄明察,辦事干練。召為侍御史、知雜事,屢詆權幸。奉命安撫河北,還為鹽鐵副使。相視決河,坐訟李參失實,黜知濠州。旋加直史館、知江寧府,復副鹽鐵,進天章閣待制,知鄧州、河中。種諤取綏州,乃謂邊患將自此始。及夏主李諒祚死,奏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主張以重將守邊,不邀功生事,著《邊鄙守御策》。以給事中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字子淵。舉進士。仁宗時歷知滑州、延州、壽州,治水患有績。又知江寧、河南、開封等府,進拜參知政事。性端重,在政府議論常近寬厚。治民多智慮,愷悌愛人。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謚康靖。
全宋詩
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今屬江蘇)人。真宗時進士,初仕長社縣尉,累遷權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徙知陜州、梓州。仁宗天圣初,判三司戶部勾院,歷知荊南、潭、滑、壽、江寧、河南、并、開封等州府。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謚康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
李若谷(九七○——一○四九),字子淵,徐州豐縣(今江蘇豐縣)人。舉進士,補長社縣尉,累遷度支員外郎、權三司戶部判官,出為東京轉運使。歷知陜、梓、荊南、潭、滑、延、壽、江寧、河南、并等州府,所在有善政。進尚書工部侍郎、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寶元元年,拜參知政事。以耳疾,累上章辭位,罷為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提舉會靈觀事,以太子少傅致仕。皇祐元年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傅,謚康靖。見《宋史》卷二九一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49 【介紹】: 宋蘇州長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累遷太常丞,進直史館,論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為仁宗采納,仲淹等得近徙。出為兩浙轉運副使,疏盤龍匯、滬瀆港入海,民賴其利。慶歷六年,知永興軍,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頃。仁宗御天章閣,詔問當世急務,清臣條對極論時政闕失,多劘切權貴。擢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实v元年以侍讀學士知河陽。有《述煮茶小品》。
全宋詩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為集賢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慶歷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尋改青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八)。七年,為永興軍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撫使、知永興軍(同上書卷一六○)。八年,復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同上書卷一六四)?;实v元年,知河陽,未幾卒(同上書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五七七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二年舉進士高第。歷光祿寺丞、集賢校理,知秀州、宣州。累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進直史館。寶元初出為兩浙轉運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誥,知審官院,判國子監(jiān)??刀ㄔ辏獮槠鹁由崛?、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寧府。慶歷三年,入翰林為學士。后為宰相陳執(zhí)中所排,出知澶州,進戶部郎中,徙知青州、永興軍。八年,復入為權三司使。皇祐元年出知河陽,未幾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六卷),又著《春秋類纂》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7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季長。仁宗天圣進士。歷知州縣,有治狀。入為侍御史,極論內降授官賞之弊,又反對外戚秉政、宦侍建節(jié),解臺職,出任湖北轉運使,歷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復諫勿稱濮王為親。坐事知黃州、太平州。神宗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h。又知潮、常州,尋召為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荊湖北路轉運使,改益州路轉運使,召為戶部副使。歲馀,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黃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南康軍判官。歷知南海、分寧二縣,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為侍御史。出知宣州,歷湖北、益州轉運使,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運使。英宗朝恩升給事中,復召權御史中丞。神宗時拜御史中丞,后以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86 【介紹】: 宋河南人,字勝之。王曙子。以蔭入仕。仁宗時官殿中丞,除集賢校理。坐預蘇舜欽奏邸會,黜監(jiān)復州酒。后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神宗朝累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應天府。為人伉直,喜論天下事。元昊叛時,曾上備邊選將之策。凡宮中所需不符法式,有司迎合以求進者,悉論之。
全宋詩
王益柔(一○一五~一○八六),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用蔭至殿中丞,知介丘縣。仁宗慶歷初以范仲淹薦,除集賢校理。因參預蘇舜欽進奏院宴會,黜監(jiān)復州酒稅。久之,為開封府推官,出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入判度支審院。歷知制誥、兼直學士院,遷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jiān),知蔡、揚、亳州,江寧、應天府。哲宗元祐元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八),年七十二。《東都事略》卷五三、《宋史》卷二八六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常州武進人,字君倚。錢冶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知明州,進知制誥。英宗即位,陳《治平十議》。謫為滁州團練使。神宗時知諫院,忤王安石,出知江寧府,徙揚州,改提舉崇福觀。卒年五十二。
全宋詩
錢公輔(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少從胡翼之學,有名吳中。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宋詩拾遺》卷四)。歷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誥。英宗即位,謫滁州團練使。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知諫院。熙寧四年(一○七一),由知江寧府徙知揚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書卷二四○),年五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一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五
錢公輔(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常州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冶子?;实v元年登進士甲科。通判越州,為集賢校理、同判吏部南曹。歷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知明州,進知制誥。英宗即位,謫為滁州團練使。踰年,起知廣德軍。治平四年,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知諫院。熙寧二年,因忤王安石,罷知江寧府。四年五月,徙知揚州。五年改知越州,提舉崇福觀。十一月卒,年五十二。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北宋經撫年表》卷二、四,《宋詩紀事》卷一八。《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4—1091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徙居孟州濟源,字欽之。傅立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論事略無回隱。熙寧時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除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知許州、河陽、徐州,兩年六移官。復坐事落職。哲宗嗣立,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元祐四年,拜中書侍郎。卒謚獻簡。
全宋詩
傅堯俞(一○二四~一○九一),字欽之,本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未冠舉進士,知新息縣。仁宗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時,轉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后除侍御史知雜事。神宗熙寧初,知和州、廬州。三年(一○七○),授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兩年之間凡六徙,困于道途。哲宗立,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元祐四年(一○八九)為御史中丞,遷吏部尚書、中書侍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謚獻簡。有《傅獻簡集》七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
傅堯俞(一○二四—— 一○九一),字欽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孟州濟源。十歲能文,及登第,猶未冠。知新息縣,累遷太常博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即位,轉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治平三年,除侍御史知雜,堅辭,出知和州。神宗即位,徙知廬州。熙寧三年,授兵部員外郎、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四年,除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再歲六移官。七年,提舉崇福宮。明年,坐罪落職。哲宗立,自知明州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坐言張舜民事,以龍圖閣待制知陳州。三年,復為吏部侍郎。四年,再為御史中丞,進吏部尚書兼侍讀,拜中書侍郎。六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八,謚獻簡。紹圣中,以元祐黨人奪贈謚。著有《文集》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1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王安石論經義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寧初,累遷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參與制訂新法。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任參知政事,堅行新法。后與王安石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紹圣中,歷知延安府,筑米脂諸寨以備西夏侵擾。徽宗時,因事安置宣州,移廬州。有《莊子解》及文集。
全宋詩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提舉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進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王安石論經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當政,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與謀,凡所建請,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后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安石罷相,薦為參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延州。元豐五年知單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責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中,復資政殿大學士,知延州,加銀青光祿大夫,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寧五年,復知杭州。坐其子聞妖人言不告,責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經傳》四卷(存)、《孝經傳》一卷、《論語議》十卷、《莊子解》十卷等。見《呂參政惠卿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四七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9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作詩涉及新法下獄,無人敢救,唯安禮從容為神宗言之,軾得救。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決斷滯訟,勤于政事,遼使知而嘆息夸異。后歷尚書左丞,七年,罷知江寧府。官終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
全宋詩
王安禮(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從河東唐介辟。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年,遷直集賢院(同上書卷二六○),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元豐四年(一○八一),為翰林學士(同上書卷三一一),知開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同上書卷三四七),出知揚、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書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書卷四七八)。紹圣初知永興軍。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詩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東都事略》卷七九有傳。 王安禮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叢書》所輯本(簡稱叢書本),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禮(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安石弟。嘉祐進士。熙寧中為崇文院校書,遷直集賢院,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蘇軾下御史獄,嘗言于神宗救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丞,轉左丞,七年罷,移知江寧府。元祐中歷知揚、青、蔡、舒州。紹圣初移知永興軍,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開封府熙寧編》十卷,《天文書》十六卷,《二儀賦》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禮四四之一七,《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孫思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登州人,字彥先。第進士。遭父喪,不仕。經二十年始為宛丘縣令。以吳奎薦補國子直講,加秘閣校理。英宗時任太子說書及侍講,直集賢院。神宗立,擢天章閣待制。常密疏陳政見。歐陽修出政府,思恭盡力解救。出知江寧、鄧、單諸州府,管干南京留司御史臺。卒年六十一。精通歷數之學,曾修天文院渾儀。編著堯年至熙寧長歷,當時鮮有及者。
全宋文·卷一○九七
孫思恭,字彥先,登州(治今山東蓬萊)人。擢進士第,為宛丘令,棄官去。補國子直講,加秘閣校理,事神宗藩邸為說書,又為侍講、直集賢院。神宗即位,擢天章閣待制。熙寧初出知江寧府、鄧州,移單州,管干南京留司御史臺。卒,年六十一。著《堯年至熙寧長歷》。《宋史》卷三二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9—1127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逢原。以蔭補將作監(jiān)簿。累官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論事忤宰相蔡京,被貶斥。京罷相,授顯謨閣待制,兩知潭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繕城訓兵,金人不敢犯。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學士,青州民詣南都乞留。后為部將王定所害。謚威憫。
全宋文·卷二五九三
曾孝序(一○四九——一一二七),字逢原,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監(jiān)海安鹽倉。建中靖國初為朝散郎、守尚書都官郎中。崇寧中除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知慶州。論事忤蔡京,削籍竄嶺表,移永州。大觀三年蔡京罷相,復為集賢殿修撰、知江寧府,改潭州。政和三年,復以論徭事與吳居厚不合,落職知袁州。尋復職,再知潭州。宣和初知青州,改睦州。靖康二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高宗即位,遷徽猷閣學士,留青州以御金人。建炎元年十二月,為部將王定所害,年七十九,謚威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一一,《宋史》卷二四及卷四五三本傳,《北宋經撫年表》卷二、三、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4—1123 【介紹】: 宋衢州常山人,居丹徒,字彥昭。王介子。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知真州,時詔諸道經畫財用,漢之請先置都籍,從之。入為開封府推官。歷知瀛、蘇、潭、洪等州,又連徙五州,入為工部侍郎。加龍圖閣直學士,進延康殿學士卒。
全宋詩
王漢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彥昭,衢州常山(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調汝州教授。遷和州防御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金華、澠池二縣。紹圣四年(一○九七)知潁州、真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提舉河東路常平,入為開封府推官。崇寧二年(一一○三)始,歷知州府。宣和五年卒,年七十。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見《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狀》,《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王漢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彥昭,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熙寧六年登進士甲科,調秀州司戶參軍。累遷太常少卿。蔡京引為講議司參詳官。歷禮、戶、兵、工諸部侍郎,知瀛、蘇、潭、洪、定諸州,徙江寧。以平方臘之功遷龍圖閣直學士,進延康殿學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其子集其文得三十卷。見程俱《王漢之行狀》(《北山集》卷三四),《京口耆舊傳》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甫。呂惠卿弟。神宗熙寧三年進士。以王安石薦,召為館閣校勘。安石與惠卿有隙,升卿于帝前詆安石之短,因降授太常寺太祝、監(jiān)無為軍酒稅。元豐三年復館閣???,累遷太常寺丞,出為河北路轉運副使。哲宗元符二年權知越州,改守江寧,進直秘閣。
全宋文·卷二一一二
呂升卿,字明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惠卿弟。熙寧三年登進士第。六年三月,以王安石薦,自常州團練推官召為館閣校理。四月,權發(fā)遣京東路常平等事,十一月,權發(fā)遣京東路轉運判官,十二月,徙淮南東路軍器監(jiān)。七年,為館閣???、崇政殿說書兼同修撰經義,直集賢院。八年十月,權發(fā)遣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十二月落職,降授太常寺太祝、監(jiān)無為軍酒稅。元豐三年,復館閣???,權判登聞鼓院。六年,為太常寺丞。元祐元年以吏部員外郎通判海州。紹圣四年,自京東路轉運副使徙河北路。元符元年,改河東提刑。二年,知江寧府。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三、二四四、二五六、二六九、二七一、三○二、三四○、三七八、四九三、四九四、五○六等,《宋史翼》卷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