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95,分27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西陵
東吳
石城
前溪
天柱
浙江
剡溪
黃石
吏隱
南湖
雙溪
天竺
浙東
斷橋
釣臺(tái)
《國語辭典》:西陵  拼音:xī líng
1.泛指皇帝的陵寢。《文選。陸機(jī)。吊魏武帝文》:「汝等時(shí)時(shí)登銅爵臺(tái),望吾西陵墓田?!?br />2.復(fù)姓。如春秋時(shí)有大夫西陵高。
《國語辭典》:西陵峽(西陵峽)  拼音:xī líng xiá
長江三峽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縣西北十三公里處,長江奔流至此,水勢趨于和緩,逐漸漫為平流。也稱為「夷山」。
《國語辭典》:東吳(東吳)  拼音:dōng wú
三國時(shí)孫權(quán)所建立的吳國,由于位居?xùn)|方,故稱為「東吳」。也稱為「大吳」、「孫吳」。
《漢語大詞典》:石城
(1).傳說中的山名。莊子·說劍:“以 燕谿 、 石城 為鋒。”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楚辭·劉向〈九嘆·逢紛〉》:“平明發(fā)兮 蒼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br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縣 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后 秦 伐 趙 ,拔 石城 ?!?br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貴池 西南。后漢書·方術(shù)傳·高獲:“ 獲 遂遠(yuǎn)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錄·石城:“ 大昕 案……據(jù)《郡國志》: 丹陽郡 有 石城縣 ,當(dāng)是 高獲 所遁也?!?br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陽 。晉書·庾亮傳:“ 亮 有開復(fù)中原之謀…… 亮 當(dāng)率大眾十萬,據(jù) 石城 ,為諸軍聲援?!?br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節(jié) 東。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橫塞起?!?蕭滌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紹興 東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賀鑄 《憶仙姿》詞:“日日春風(fēng)樓上,不見 石城 雙槳?!?康有為 《過石城》詩:“城墻何盤盤,苔莓封之厚,沿溪繞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萬家有。”
(7).古城名。見“ 石頭城 ”。
(8).壘石成城。比喻堅(jiān)固的國防。漢書·食貨志上:“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div>
《國語辭典》:石頭城(石頭城)  拼音:shí tóu chéng
城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后面。本楚金陵城,漢獻(xiàn)帝十七年(西元212),孫權(quán)重筑,改稱為「石頭城」,為三國吳孫權(quán)的都城。六朝時(shí),為建康的軍事重鎮(zhèn)。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5)廢。
《漢語大詞典》:前溪
(1).前面的溪流。《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前溪歌》:“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度?!?唐 劉長卿 《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詩:“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唐 郎士元 《贈(zèng)強(qiáng)山人》詩:“或掉輕舟或杖藜,尋常適意釣前溪?!?br />(2).古代 吳 地村名。在今 浙江省 德清縣 。 南朝 隋 唐 時(shí)江南舞樂多出于此。 唐 無名氏 大唐傳載:“ 湖州 德清縣 南 前溪村 ,前朝教樂舞之地,今尚有數(shù)百家,盡習(xí)樂。江南聲妓多自此出。所謂‘舞出前溪’者也?!?br />(3).古樂府曲名。參見“ 前溪曲 ”。
《漢語大詞典》:前溪曲
古樂府 吳 聲舞曲。宋書·樂志一:“《前溪哥》者, 晉 車騎將軍 沈充 所制?!?北周 庾信 《烏夜啼》:“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tài)異《前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吳聲歌曲一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吳聲十曲……七曰《前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前溪歌七首〉序:“ 郗昂 《樂府解題》曰:‘《前溪》,舞曲也?!?/div>
分類:舞曲
《國語辭典》:天柱  拼音:tiān zhù
古代傳說中,天空是由不周山、昆崙山等八座高山支撐著,稱為「天柱」。《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顾?。文天祥正氣歌〉:「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div>
《國語辭典》:浙江  拼音:zhè jiāng
1.河川名。位于浙江省境內(nèi),由新安江及蘭溪會(huì)合而成,東流入海,其各段分別稱為桐江、富春江、錢塘江。因江流曲折如「之」字形,故也稱為「之江」。
2.省名。參見「浙江省」條。
《國語辭典》:剡溪  拼音:shàn xī
河川名。位于浙江省嵊縣南,為曹娥江的上游。有二源,一出天臺(tái)縣,一出武義縣,晉時(shí)王徽之嘗雪夜訪戴逵于此。
《漢語大詞典》:黃石
(1).指 黃石公 。語出史記·留侯世家:“十三年孺子見我 濟(jì)北 , 穀城山 下黃石即我矣?!?唐 陳去疾 《送韓將軍之雁門》詩:“歸來長揖功成后, 黃石 當(dāng)年故有期?!?明張景《飛丸記·盟尋泉石》:“消息盈虛能早辦,惟有 黃石 、 鴟夷 堪羨。” 清 查慎行 《洪武御碑歌》:“ 留侯 自伴 赤松 去, 穀城 空立 黃石 祠?!?br />(2).指 黃石公 授與 張良 的兵書黃石公三略。后漢書·儒林傳上·楊倫:“當(dāng)斷不斷,《黃石》所戒?!?李賢 注:“黃石公三略曰:‘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span id="1hv1dbv"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獻(xiàn)帝建安四年》:“夫臣與主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胡三省 注:“《黃石》,即 張良 於 下邳 圯上所得之書也?!?清 袁于令 《西樓記·衛(wèi)行》:“論兵法《黃石》深籌,夸劍術(shù) 白猿 高手?!?br />(3).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后漢書·循吏傳·任延:“ 延 到,選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賞罰,令將雜種 胡 騎 休屠 、 黃石 ,屯據(jù)要害?!?span id="rh1fhfv" class="book">《后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其西又有 三河 、 槃?dòng)?虜,北有 黃石 、 北地 、 盧水胡 ,其表乃為徼外?!?br />(4).方解石的別名。見 明 李時(shí)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方解石。
(5).地名。 四川省 涪陵市 的 黃石灘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下:“八月, 岑彭 破 公孫述 將 侯丹 於 黃石 。” 李賢 注:“即 黃石灘 也。水經(jīng)注曰:‘ 江水 自 涪陵 東出百里而屆于 黃石 ?!诮?涪州 涪陵縣 ?!?br />(6).地名。 浙江省 臨海市 的 黃石嶺 。 清 吳偉業(yè) 《聞臺(tái)州警》詩之一:“天際飛燕 黃石嶺 ,云中犬吠 赤城樓 ?!?br />(7).地名。 湖北省 黃石市 。
《漢語大詞典》:吏隱(吏隱)
(1).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 唐 宋之問 《藍(lán)田山莊》詩:“宦游非吏隱,心事好幽偏?!?唐 白居易 《江州司馬廳記》:“ 江州 左 匡廬 ,右 江 湖 ,土高氣清,富有佳境……茍有志於吏隱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詩:“我今方吏隱,心在云水間。”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shí)·薌畇公挽聯(lián)》:“鱣舍怡情,看三徑香多,省識(shí)人如菊淡;鯉庭侍養(yǎng),悵六年吏隱,遽聞詩詠莪哀?!?br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縉云縣 。 宋 葉廷圭 海錄碎事·地上:“ 吏隱山 ,在 縉云 ,縣令 李陽冰 退居于此山,創(chuàng)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陽冰 鑿石為洼尊?!?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浙江六·處州府》:“ 吏隱山 ,縣治東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縣令 李陽冰 名?!?/div>
《漢語大詞典》:南湖
一名 鴛鴦湖 。在 浙江省 嘉興縣 城東南。湖中有 煙雨樓 ,為當(dāng)?shù)孛麆佟?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ì)由 滬 遷此繼續(xù)舉行。 清 王士禛 《葉讱菴自吳中寄予長歌奉答》:“放鶴朝從西鹿歸,采蓴夜向 南湖 宿?!?田漢 《京滬征塵·過嘉興》詩:“迂歸他鄉(xiāng)此快無!扁舟猶得泛 南湖 ?!?/div>
《漢語大詞典》:雙溪(雙溪)
(1).水名。在 浙江 。附近風(fēng)景幽美。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徑出 梅花橋 , 雙溪 納歸潮?!?王琦 注引 薛方山 浙江通志:“ 雙溪 在 金華縣 南,一曰 東港 ,一曰 南港 。 東港 之源出 東陽 之 大盆山 ,過 義烏 ,合眾流西行入縣境,又合 杭慈溪 、 白溪 、 東溪 、 西溪 、 坦溪 、 玉泉溪 、 赤松溪 之水,經(jīng) 馬鋪嶺 石碕巖 ,下與 南港 會(huì)。 南港 之源出 縉云 之 黃碧山 ,過 永康 武義 入縣境,又合 松溪 、 梅溪 之水,經(jīng) 屏山 西北行,與 東港 會(huì)於城下,故曰 雙溪 ?!?宋 李清照 《武陵春》詞:“聞?wù)h 雙溪 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 雙溪 舴艋舟,載不動(dòng)許多愁?!?清 吳偉業(yè) 《題畫》詩之二:“不知尺許蒼茫里,誰是 雙溪 第一峯?!?br />(2).指 苕 霅 二溪。在 浙江 。 宋 蘇軾 《雙荷葉·湖州賈耘老小妓名雙荷葉》詞:“雙溪丹,清光偏照雙荷葉。雙荷葉,紅心未偶,緑衣偷結(jié)。”
《國語辭典》:天竺  拼音:tiān zhú
印度的舊稱。參見「印度共和國」條。
《國語辭典》:浙東(浙東)  拼音:zhè dōng
浙江省浙江以東的地區(qū)。為清代寧、紹、臺(tái)、金、衢、嚴(yán)、溫、處等府地。
《國語辭典》:斷橋(斷橋)  拼音:duàn qiáo
1.損毀的橋梁。唐。杜甫 過故斛斯校書莊詩二首之二:「斷橋無復(fù)板,臥柳自生枝?!?br />2.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孤山邊的一座橋。本名「寶祐橋」。因孤山的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代以來皆稱為「斷橋」。為西湖勝景之一。也稱為「段家橋」。
3.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敘述白素貞自金山寺戰(zhàn)敗,行至斷橋,腹疼難禁。許仙踵至,小青恨許負(fù)心,拔劍欲殺之;白伉儷情深,力為解說,親責(zé)許之薄倖;許賠罪明心,三人言歸于好,偕赴杭州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釣臺(tái)(釣臺(tái))
見“ 釣臺(tái) ”。
亦作“ 釣臺(tái) ”。
(1).釣魚臺(tái)。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穀水:“其水東注 天淵池 ,池中有 魏文帝 九華臺(tái) 。殿基悉是 洛中 故碑累之。今造釣臺(tái)於其上?!?唐 張喬 《宿江叟島居》詩:“了得平生志,還歸筑釣臺(tái)?!?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劉書樵〈晉游詩選〉:“但留荒塚在,遙并釣臺(tái)孤?!?br />(2).指 東漢 嚴(yán)子陵 垂釣處。故址在 浙江 桐廬 城西十五公里的 富春山 上。 東漢 嚴(yán)光 ,字 子陵 ,隱于此山垂釣。見后漢書·逸民傳·嚴(yán)光。今 釣臺(tái) 處有石亭,臨江有 嚴(yán)先生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