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2詞典 2分類詞匯 110
《國語辭典》:音樂會(音樂會)  拼音:yīn yuè huì
在公開場合演奏樂器或演唱等有關(guān)音樂活動的聚會。
《國語辭典》:墜子戲(墜子戲)  拼音:zhuì zi xì
源于河南的一種曲藝。多由女子演唱,演唱時一手拍板為節(jié),一手形容所唱曲中情節(jié)。其旁一人彈二弦琴,并以足牽踏小鼓相伴奏。后傳至山東,漸及于各地。簡稱為「墜子」。
《國語辭典》:梅龍鎮(zhèn)(梅龍鎮(zhèn))  拼音:méi lóng zhèn
戲曲劇目。明代故事戲。內(nèi)容演唱明武宗私游大同,宿住李龍店,乘李龍外出,見其妹鳳姐貌美,乃加調(diào)戲,后告以實情,并封之為妃的故事。是出生、旦并重的戲劇。也稱為「游龍戲鳳」、「下江南」。
《國語辭典》:龍舟歌(龍舟歌)  拼音:lóng zhōu gē
一種民間曲藝。流行于廣東,乃水上渡船賣唱者演唱的曲謠。歌詞以七字句為主,內(nèi)容多述民間傳說或社會新聞?,F(xiàn)存有百馀種短篇曲子。
《國語辭典》:連廂詞(連廂詞)  拼音:lián xiāng cí
金朝時的一種雜劇。有歌有舞,并常演唱小型戲劇。
《國語辭典》:練聲曲(練聲曲)  拼音:liàn shēng qǔ
一種沒有歌詞,而用韻母、音節(jié)或唱名演唱的聲樂練習曲,用以加強演唱技巧。練聲曲中亦有富于藝術(shù)價值者,可供音樂會演出。
《國語辭典》:呱嗒板兒(呱嗒板兒)  拼音:guā dā bǎn ér
1.演唱快板兒等時,用來打拍子的器具。用繩將兩大塊竹板或若干塊小竹板連接而成。
2.北平方言。木底拖鞋。
《漢語大詞典》:呱噠板(呱噠板)
亦作“ 呱嗒板 ”。亦作“ 呱打板 ”。 演唱快板等曲藝節(jié)目用的打拍子的器具。用兩塊板或幾塊板連結(jié)而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 張景祥 扯起嘶啞的嗓門,一手搖著呱打板,唱著《賣線》?!?span id="i4xwfk4" class="book">《人民文學(xué)》1981年第4期:“吹銅號,拔鐵弓子,打鐵呱嗒板兒的,發(fā)出各種怪腔怪調(diào)的叫買叫賣聲。”《新華文摘》1982年第1期:“﹝ 南朝鮮 的僑民﹞舉起一副呱噠板,噼噼啪啪使勁打?!?/div>
《漢語大詞典》:歌摺
載有演唱項目的折子。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個伙計跨過船來,拿著攤開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說:‘點幾出吧!’”
分類:演唱折子
《漢語大詞典》:對子戲
也稱“二小戲”。戲曲名詞。由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兩個腳色演唱的戲。如由小旦、小丑、小生三個腳色演唱,則稱“三小戲”。許多由歌舞和曲藝發(fā)展形成的戲曲劇種,在形成初期,一般演唱對子戲和三小戲。
《漢語大詞典》: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的一種。侗語稱“嘠老”或“嘠瑪”,多在節(jié)日或招待賓客時演唱。有齊唱和多聲部合唱兩種形式。演唱時,一領(lǐng)眾和。起頭帶有朗誦或戲劇性詠嘆風格,中間樂句隨歌詞的吟誦進行,曲調(diào)悠揚婉轉(zhuǎn),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國語辭典》:二重唱  拼音:èr chóng chàng
一首歌曲由兩位歌者同時演唱不同聲部的演唱方式。
《漢語大詞典》:湖南絲弦(湖南絲弦)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湖南省 。 清 中葉就有專業(yè)藝人演唱。曲調(diào)分板子絲弦、牌子絲弦、絲弦雜調(diào)三類。伴奏樂器以揚琴、琵琶、三弦等為主。
《漢語大詞典》:嗨子戲(嗨子戲)
戲曲劇種。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 安徽 、 河南 的部分地區(qū)。唱腔分為主調(diào)和花調(diào)兩大類。比較流行的傳統(tǒng)劇目有《打桃花》、《站花墻》、《王員外休妻》等。
《國語辭典》:鼓子詞(鼓子詞)  拼音:gǔ zi cí
一種說唱藝術(shù)。參見「打鼓說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