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留后(留後)
(1).官職名。猶留守、留臺。帝王離京留在京師總攝政事之官。北齊書·鮮宇世榮傳:“﹝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晉陽 ,令 世榮 以本官判尚書右僕射事,貳右 北平王 北宮留后?!?span id="sbydeci" class="book">《北史·齊北平王貞傳》:“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書令、録尚書事。帝行幸,總留臺事。積年,后主以 貞 長大,漸忌之……令 馮士干 劾,繫 貞 於獄,奪其留后權(quán)。”參見“ 留守 ”、“ 留臺 ”。
(2).官職名。 唐 中葉后,藩鎮(zhèn)坐大,節(jié)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親信將吏代行職務(wù),稱節(jié)度留后或觀察留后。亦有叛將推翻統(tǒng)師,自稱留后,而后由朝廷補行正式任命者。新唐書·兵志:“兵驕則逐帥,帥彊則叛上?;蚋杆雷游掌浔豢洗蛉斡捎谑孔?,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於朝?!?span id="tzmucod" class="book">《舊唐書·裴度傳》:“節(jié)度副使 王智興 自 河北 行營率師還,逐節(jié)度使 崔羣 ,自稱留后?!?br />(3). 北宋 以后,名漸廢。惟詩文中仍以指稱擁兵抗上的權(quán)臣。 柳亞子 《諸將》詩之三:“卻憐代將紛紜日,留后居然節(jié)度風(fēng)。”
《國語辭典》:留后步(留后步)  拼音:liú hòu bù
預(yù)先留好退身的路,使自己不至于受窘?!?a target='_blank'>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說也羞人,我自差了念頭,死靠著女兒,不留個后步,把些老本錢多分與他們了?!挂沧鳌噶艉笫帧?。
《分類字錦》:藏以留后(藏以留后)
南史宋武帝紀(jì):上微時,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頗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及文帝幸舊宮,見而問焉。左右以實對。文帝色慚。有近侍進曰:大舜躬耕歷山,伯禹親事土木。陛下不睹列圣之遺物,何以知稼穡之艱難。何以知先帝之至德乎。
《國語辭典》:吃虱子留后腿(喫虱子留後腿)  拼音:chī shī zi liú hòu tuǐ
吃虱子還要留下后腿肉。譏諷人過于吝嗇小氣?!毒劳ㄑ?。卷二八。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原來李克用吃虱子留后腿的人,因見白娘子容貌,設(shè)此一計,大排筵席,各各傳杯弄盞。」
分類:小氣慳吝
《國語辭典》:留后路(留後路)  拼音:liú hòu lù
處理事情時,防備事有萬一而預(yù)留退路。如:「投資宜謹(jǐn)慎,為避免風(fēng)險,多少要保留一點資金,以留后路。」
《漢語大詞典》:留后門(留後門)
預(yù)留退身之路。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六:“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后門,則庶幾進退有據(jù)?!?/div>
《漢語大詞典》:留后門(留後門)
預(yù)留退身之路。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六:“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后門,則庶幾進退有據(jù)。”
《國語辭典》:留后手(留後手)  拼音:liú hòu shǒu
預(yù)留退步,以避免將來發(fā)生困窘?!缎咽酪鼍墏鳌肪矶骸高€多要了錢,仍要留一個后手,叫你知道他的手段?!挂沧鳌噶艉蟛健?。
分類:采取辦法
《漢語大詞典》:留事
(1).積壓的公務(wù)。《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吾使人視 即墨 ,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漢 馬融 《長笛賦》序:“ 融 性好音,能鼓琴吹笛,而為督郵,無留事?!?宋 王禹偁 《揚州寒食贈屯田張員外》詩:“堆案有留事,聽歌無懽聲?!?br />(2).指留守、留后一類的官職。后漢書·荀彧傳:“ 興平 元年, 操 東擊 陶謙 ,使 彧 守 甄城 任以留事?!?span id="wvviivn" class="book">《南史·范泰傳》:“ 伯通 意鋭,當(dāng)令擁戈前驅(qū);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如何?”
(3).特指 唐 代節(jié)度留后。新唐書·李德裕傳:“ 澤潞 劉從諫 死,其從子 稹 擅留事,以邀節(jié)度?!?/div>
《漢語大詞典》:遺名(遺名)
(1).謂遺棄名位。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予聞君子不遯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勛?!?span id="uweejrj" class="book">《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八·滿歌行》 宋 郭茂倩 題解:“ 莊周 遺名,名垂千載。” 明 何景明 《贈君采效何遜作》詩之三:“違俗勢靡合,遺名跡自超?!?br />(2).謂留傳名聲。《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上以報國家,下不負(fù)先人,書功竹帛,遺名千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十回回目:“談官況令尹棄官,亂著書遺名被駡。”
(3).垂留后世之名聲。文選·班固〈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表兮?!?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遺名,民之表也?!?晉 陸機 《日重光行》:“日重光,身歿之后無遺名。” 元 倪瓚 《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煉師過張先生》詩:“自許才名今獨步,身后遺名將誰託。”
《漢語大詞典》:余思(餘思)
(1).事后或身后留下來的思念。鬼谷子·本經(jīng)陰符:“綴去者,謂綴己之繫言,使有餘思也?!?br />(2).指思念前人、前事。后漢書·劉玄傳論:“ 漢 起,驅(qū)輕黠烏合之眾,不當(dāng)天下萬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書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頓顙,爭受職命。非唯 漢 人餘思,固亦幾運之會也?!?br />(3).傳留后世的思想情致。 唐 樊宗師 《絳守居園池記》:“ 絳 即 東雍 ,為守理所,稟參實沉分,氣蓄兩河潤,有 陶唐 冀 遺風(fēng)餘思?!?宋 曾鞏 《墨池記》:“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清 吳敏樹 《與梅伯言先生書》:“徒以氣力雄長閭伍之間耳,則及其死也,固無流風(fēng)餘思之存焉?!?/div>
《漢語大詞典》:余行(餘行)
謂傳留后世的德行。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文章:“其遺言餘行, 孫卿 、 屈原 之不及,安敢望大圣之清塵?”
《漢語大詞典》:進奏院(進奏院)
唐 宋 時官署名。 唐 代藩鎮(zhèn)在京置邸,稱上都留后院。 大歷 十二年改為上都進奏院,為各州鎮(zhèn)官員入京時之寓所,并掌章奏、詔令及各種文書的投遞、承轉(zhuǎn)。 宋 初沿 唐 制,亦設(shè)進奏院,置進奏官;后改由朝官監(jiān)領(lǐng)。 南宋 時隸屬門下省,以給事中主管,掌承轉(zhuǎn)詔旨和政府各部門命令、文件,摘錄章奏事由,投遞各項文書。 元 代廢。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八:“大駕初駐蹕 臨安 ,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賈輻輳,又剏立官府,扁牓一新。好事者取以為對曰:‘鈐轄諸道進奏院,詳定一司勑令所。’”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唐 藩鎮(zhèn)皆置邸京師,以大將主之,謂之上都留后。 大歷 十二年,改為上都知進奏院官。 五代 以來,支郡不隸藩鎮(zhèn),補人為者,聽其置邸隸藩鎮(zhèn)者兼掌焉。 宋 緣舊制,皆本州鎮(zhèn)補人為進奏官,其軍監(jiān)場務(wù)轉(zhuǎn)運司則差知后官,則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師,各置進奏院。 太平興國 六年,諸州罷知后之名,簡知后官,得 李楚 等百五十人,并充進奏官。命供奉官 張文璨 提轄諸道進奏院,監(jiān)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詔敕及諸司符牒,辨其州府軍監(jiān),以頒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牘狀牒以奏御及分授諸司。中興以來,隸門下后省給事中點校,訖 乾道 九年,依舊隸后省,合傳報事,令后省録以報行?!?/div>
《國語辭典》:馀韻(餘韻)  拼音:yú yùn
遺留的風(fēng)韻。宋。歐陽修硯山亭記〉:「止于流風(fēng)馀韻,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
《漢語大詞典》:遺憂(遺憂)
(1).謂留下憂慮。史記·韓長孺列傳:“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元 劉元 《丞相史天澤贈謚制》:“方就佚于遵罍,復(fù)遺憂于邊閫。”
(2).指遺留后世的憂患。《晉書·劉頌傳》:“愿陛下善當(dāng)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br />(3).忘憂;去憂。三國志·蜀志·許靖傳“文多故不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樂酒酣讌,高談大噱,亦足遺憂而忘老。”宋書·周朗傳:“捐慕遺憂,夷毀銷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