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廊房
中都城
天安門
撅皇城,撾怨鼓
《漢語大詞典》:廊房
(1).廳堂周圍的房舍。《再生緣》第七回:“清幽庭院飛春燕,寂靜廊房掛綉簾。”
(2). 明 自 永樂 十八年建都 北京 ,于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修建幾千間民房和鋪房,召民、商居住或居貨,謂之廊房。 明 高明 《琵琶記·兩賢相遘》:“小人管許多廊房,并沒有這個人?!眳㈤?明 沈榜 《宛署雜記·河》。
《漢語大詞典》:中都城
明 中都 皇城。在今 安徽省 鳳陽縣 ,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九年下詔營建?,F(xiàn)遺存部分城門、門樓等,殘存石雕精細(xì)、優(yōu)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動。城南有 朱元璋 父母陵墓,陵前尚存精美的石人、石獸雕像和 朱元璋 親自撰寫的《大明皇陵碑》。
《漢語大詞典》:天安門(天安門)
原為 明 清 兩代皇城的正門。在 北京 市區(qū)中心。始建于 明 永樂 十五年,稱“承天門”。 清 順治 八年重修,改稱“天安門”。在高大的朱紅城墻上開有五個拱形門,城上有九開間的歇山式重檐城樓,紅柱黃瓦。前后各立華表一對。門前有金水河,跨河有漢白玉石橋五座。橋前為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壯麗雄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它的莊嚴(yán)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1949年10月1日 毛澤東 主席在此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
《國語辭典》:撅皇城,撾怨鼓(撅皇城,撾怨鼓)  拼音:juē huáng chéng,zhuā yuàn gǔ
告御狀。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我拚的撅皇城,撾怨鼓,插狀子。」也作「撅皇城打怨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