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7詞典 12分類詞匯 15
《國語辭典》:石窟  拼音:shí kū
1.泛指依山巖鑿成的石室?!稌x書。卷九四。隱逸傳。郭瑀傳》:「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固?。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物異》:「舞溪古岸石窟有方鏡,徑丈馀,照人五臟?!?br />2.內(nèi)有石刻佛像或敘述佛教故事壁畫的石洞,如敦煌、云崗和龍門石窟。
《國語辭典》:云岡石窟(雲(yún)岡石窟)  拼音:yún gāng shí kū
位于山西省大同縣西武周山的佛教石窟。北魏文成帝時,僧人曇曜奏準鑿窟筑寺,經(jīng)歷百年,雕佛像萬尊傳世,大者長數(shù)丈,小者僅二寸,雕塑精工,氣魄雄偉,中外馳名。
《國語辭典》:鞏縣石窟(鞏縣石窟)  拼音:gǒng xiàn shí kū
河南省鞏縣洛河北岸斷崖上的石窟。根據(jù)石窟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石刻題記,系北魏普泰元年(西元531)開鑿。規(guī)模雖不大,但因河水上漲,久為泥沙封埋,不少造像反得完整的保存下來。也稱為「凈土寺」。
《國語辭典》:天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  拼音:tiān lóng shān shí kū
中國古代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龍山。石窟分為東西兩峰,為東魏至唐代所創(chuàng)建。石雕造像體態(tài)生動,風格細致,但曾遭受盜劫破壞,雕像完整者不多。
《國語辭典》:拜城石窟  拼音:bài chéng shí kū
位于新疆拜城縣西南的丁谷山,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窟。內(nèi)約有三百個洞窟,為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石窟。
《國語辭典》:敦煌石窟  拼音:dūn huáng shí kū
地名。位于甘肅省敦煌縣鳴沙山,為中國的著名石窟,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被發(fā)現(xiàn)。石窟內(nèi)滿繪壁畫和彩塑雕像,并藏有經(jīng)典及珍貴的文獻資料。參見「敦煌石室」條。
《國語辭典》:敦煌石室  拼音:dūn huáng shí shì
地名。甘肅省敦煌縣東南鳴沙山半腹地山麓有石室無數(shù),俗稱為「千佛洞」,舊稱為「莫高窟」。于前秦苻堅建元二年由僧人樂僔鑿建經(jīng)營。內(nèi)藏六朝、隋、唐及五代人手寫佛教經(jīng)典及其他藝術(shù)品甚富,對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影響頗鉅。清光緒二十六年發(fā)現(xiàn),所藏多為英人斯坦因及法人伯希和先后擇要蒐羅而去,今藏倫敦博物館和巴黎國民圖書館。也稱為「敦煌千佛洞」、「敦煌石窟」。
《漢語大詞典》: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
中國 北方地區(qū)佛教石窟寺。位于 甘肅省 永靖縣 西南35公里的 小積石山 中。炳靈為藏語譯音,是“十萬佛”之意。現(xiàn)存主要窟龕集中在 下寺溝 西岸南北長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 佛爺臺 、 洞溝 、 上寺 等處,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畫。較完整的窟龕共有195個。遺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軀,壁畫900余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書或刻石紀年銘文6處。第169窟中的“ 西秦 建弘 元年”造像題銘,是目前全國石窟中最早的題記。據(jù)文獻和洞窟發(fā)愿文記載,開窟始于 西秦 , 北魏 、 北周 、 隋 、 唐 諸代續(xù)有建造。 宋 、 西夏 、 元 、 明 各代,也有修建活動。 明 以后逐漸湮沒。
《漢語大詞典》:柏孜克里克石窟
新疆 著名石窟之一。位于 吐魯番 城東北,共編號五十七窟。創(chuàng)建于 南北朝 末期,迄于 元 代。璧畫內(nèi)容豐富,并保存了許多漢文和回鶻文題記。是研究古代 高昌 地區(qū)佛教藝術(shù)的重要遺跡。
《漢語大詞典》:阿旃陀石窟
在印度德干高原文達亞山。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共二十九洞。約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6、7世紀,營建達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圖案和壁畫等?,F(xiàn)存最多的是壁畫。主要表現(xiàn)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
《國語辭典》:大足石窟  拼音:dà zú shí kū
位于四川省大足縣境的石窟。為唐、五代、宋所鑿造??邇?nèi)石刻包括了道、佛、儒之造像,而以佛教造像為主,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國語辭典》: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  拼音:mài jī shān shí kū
地名。在甘肅省天水縣東南麥積山。大部分為北朝時期的泥塑造像,風格清新秀麗,富有生活氣息。石窟因年久風化而分裂成東西兩崖,壁畫雖多剝落,尚可看出古代中原畫風的面目。由現(xiàn)存文獻來看,在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期,此窟已經(jīng)開鑿,且為當時佛教中心。
《國語辭典》: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拼音:lóng mén shí kū
中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分布于河南省洛陽城南伊水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開鑿,延至唐代,歷時四百多年。雕刻刀法圓熟細膩,佛像表情自然生動。也稱為「伊闕石窟」。
《國語辭典》:石燕  拼音:shí yàn
1.形狀似燕的石塊。北周。庾信 喜晴詩:「已歡無石燕,彌欲棄泥龍。」唐。盧照鄰失群雁〉詩:「欲隨石燕沉湘水,試逐銅烏繞帝臺?!?br />2.動物名。腕足綱,蠕形無脊椎動物。呈橫方形,殼為純石灰質(zhì),兩殼間有鉸合部,殼中有圓錐螺旋形的大腕骨一對,殼面凸而有幅狀褶襞。產(chǎn)于海中。
3.一種鳥,形似蝙蝠,產(chǎn)于石窟樹穴中。
《漢語大詞典》:佛窟
佛寺的一種。即石窟寺。就山壁開鑿而成,窟內(nèi)雕有佛像及宣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故事的壁畫等。我國著名的佛窟有 敦煌 、 龍門 、 云崗 等。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滅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 大阿羅漢 優(yōu)婆質(zhì)那 ,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鄭振鐸 《西行書簡·云崗》:“東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
《漢語大詞典》:鷲窟(鷲窟)
鷲山 石窟,相傳 鷲山 未至頂三里,有石窟南向,為 釋加牟尼 坐禪之處。 南朝 梁簡文帝 《神山碑》:“昔有鷲窟,不燒浄土,邁彼高蹤,搆茲法宇?!眳㈤?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