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攬須
使君于此不凡
桓箏
桓伊撫箏
淚落哀箏曲
聞箏墮淚
政爾良難君臣事
東山老聽桓箏
撫箏攬須
桓伊哀弦
桓伊不凡
聞箏
相關(guān)人物司馬炎(晉武帝)
桓伊
謝安
《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列傳·(族子)桓伊〉~28~
時謝安女婿王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內(nèi),而會稽王道子昏醟尤甚,惟狎昵諂邪,于是國寶讒諛之計稍行于主相之間。而好利險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gòu)會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飲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無迕,即吹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合歌管,請以箏歌,并請一吹笛人?!沟凵破湔{(diào)達,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沟蹚涃p其放率,乃許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孤暪?jié)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簡釋
桓伊箏:詠撫箏,或指心情悲憤。宋陸游《夜聞湖中漁歌》:“悲傷似擊漸離筑,忠憤如撫桓伊箏?!?/p>
《風(fēng)俗通義校注》卷六〈聲音·箏〉~299~
謹(jǐn)按:《禮樂記》:「箏五弦,筑身也?!菇癫ⅰ龆莨~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蛟唬呵孛商袼?。
《昭明文選》卷十八〈賦壬·音樂下·笙賦〉~860~
爾乃促中筵,攜友生。解嚴(yán)顏,擢幽情。披黃包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光歧儼其偕列,雙鳳嘈以和鳴。晉野悚而投琴,況齊瑟與秦箏。新聲變曲,奇韻橫逸??M纏歌鼓,網(wǎng)羅鐘律。爛熠爚以放艷,郁蓬勃以氣出。秋風(fēng)詠于燕路,天光重乎朝日。大不踰宮,細(xì)不過羽。唱發(fā)章夏,導(dǎo)揚韶武。協(xié)和陳宋,混一齊楚。邇不逼而遠無攜,聲成文而節(jié)有敘。
《蘇軾詩集》卷八〈聽賢師琴〉
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識宮與角,但聞牛鳴盎中雉登木。門前剝啄誰叩門,山僧未閑君勿嗔。歸家且覓千斛水,凈洗從前箏笛耳。
《全唐詩》卷四百八十六〈風(fēng)箏〉
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弦非觸指,錦色忽聞風(fēng)。雁柱虛連勢,鸞歌且墜空。夜和霜擊磬,晴引鳳歸桐。幽咽誰生怨,清冷自匪躬。秦姬收寶匣,搔首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