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說死
在約定某項事時的定數。例如:說死了,下午五點在…見,不見不散。
《國語辭典》:誤期(誤期)  拼音:wù qí
錯失約定的期限。《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今夜點燈后,叫他來罷,決不誤期了。」
《漢語大詞典》:民約(民約)
人們約定共同遵守的契約。 梁啟超 《鉅子盧梭學說》:“又凡人生長於一政府之下,及既達丁年,猶居是邦,而遵奉其法律,是即默認其國之民約而守之也?!?魯迅 《而已集·盧梭和胃口》:“做過《民約論》的 盧梭 ,自從他還未死掉的時候起,便受人們的責備和迫害,直到現在,責備終于沒有完。連在和‘民約’沒有什么關系的 中華民國 ,也難免這一幕了。”按,民約論即社會契約說,宣稱國家和法都是由于人們訂立契約而成立的一種政治學說。這一學說在反對中世紀君權神授說和封建專制的斗爭中起過作用,但它掩蓋了國家的階級性。
《漢語大詞典》:案時(案時)
按時。按照約定或規(guī)定的時間。 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只要請先生指定一個日期及時間(下午),我當案時在內山書店相候?!?/div>
《漢語大詞典》:斷明(斷明)
約定明白;確切言明。梨園戲《陳三五娘》第一場:“ 林大爹 ,今夜是元宵十五,家家戶戶都點燈,我與你斷明:咱答歌,要‘燈’字起,才有彩氣,若無‘燈’,就算輸?!?/div>
《國語辭典》:道定  拼音:dào dìng
事先講好、約定。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劉均佐,你道無人掌管家私,但有掌管的人來,你便跟我出家去,你道定著。」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谝徽郏骸赶勺樱愕蓝ㄖ?。小生也不進取功名去,專等來年此夜,在書房中拱候仙子。」
《漢語大詞典》:約信(約信)
謂用言辭訂立相互信守之約定。禮記·曲禮下:“約信曰誓,涖牲曰盟。”荀子·富國:“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span id="8z01o0o" class="book">《淮南子·人間訓》:“與民約信,非一日之積也;一舉而敗之,后不可復用。”
《漢語大詞典》:賭茗(賭茗)
賭茶。約定某種比賽條件,以勝負決定飲茶的先后。典本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后序》:“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 歸來堂 ,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明 卓人月 《花舫緣》第三折:“若能勾蔦蘿松栢相緣綴,有心待繙書賭茗,舉案齊眉?!?清 吳人 《三婦評〈牡丹亭〉雜記》:“不覺大醉,自晡時臥至次日,日射幔鉤猶未醒。鬭花賭茗,夫子嘗舉此為笑噱?!?/div>
《漢語大詞典》:期刻
猶克期。約定期限。 唐 李山甫 《代孔明哭先主》詩:“酌量諸夏須平取,期刻羣雄待遍鋤。”
《漢語大詞典》:山例
舊時西南山區(qū)民間約定的懲處條例。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蠻俗·款塞:“ 乾道 丁亥, 靜江 猺 犯邊, 范石湖 檄余白事帥府,與聞團結邊民之事。 猺 人計窮,出而歸命,乃詣帥府納款,其詞曰:‘某等既充山職,今當鈐束男姪……上山同路,下水同船,男兒帶刀同一邊,一點一齊,同殺盜賊,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嚼撸瑲⒅?。” 明 陸深 《燕閑錄》:“頃見 盤瓠蠻 《誓狀》云:‘某等既充山職,今當鈐束男姪……一點一齊,同殺盜賊。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嚼撸U言誅殺也。” 明 曹學銓 《桂林風謠》:“法依山例峻,歌疊浪花新?!?/div>
《國語辭典》:茶會(茶會)  拼音:chá huì
1.供應茶點的集會。《文明小史》第五二回:「接到一封華字信,是三個著名大商人在家里開茶會,請他去赴會?!挂卜Q為「茶話會」。
2.一種北平香會。設茶供人飲用。
3.商人群聚茶館中談交易稱為「茶會」。
《國語辭典》:按期  拼音:àn qí
如期、按照規(guī)定的期限。如:「按期歸還」、「按期完工」?!睹魇贰>矶寰?。袁崇煥列傳》:「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兒女英雄傳》第二回:「真?zhèn)€的,他就一納頭的杜門不出,每日攻書,按期作文起來?!?/div>
《漢語大詞典》:訂期(訂期)
約定日期。 明 凌濛初 《北紅拂》第三出:“則俺沽酒遇豪俠。他可便訂期邀措大,不知那里是他家。”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 劉 沿流還覓,始與余遇,復訂期而別。”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六:“ 默深 欣然,愿訂期過訪?!?/div>
《國語辭典》:經銷(經銷)  拼音:jīng xiāo
經營銷售。如:「本店經銷由國外引進的最新電器用品。」
《漢語大詞典》:期要
(1).約定共同遵守的事項。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將士諸為 儉 欽 所迫脅者,悉歸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文欽 《與郭淮書》:“夫當仁不讓,況救君之難,度道遠艱,故不果期要耳。”《禮記·學記》“大信不約” 唐 孔穎達 疏:“約,謂期要也。”
(2).約定的時日。《唐律·戶婚·違律為婚》:“即應為婚,雖已納娉,期要未至而強娶;及期要至,女家故違者,各杖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