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3詞典 3分類詞匯 100
《漢語大詞典》:紅藤(紅藤)
藤本植物,莖可作手杖,加工后可用以編織器物。 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草七·省藤﹝釋名﹞:“赤藤,紅藤?!?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草七·省藤﹝集解﹞引 陳藏器 曰:“生南地深山。皮赤,大如指,堪縛物,片片自解也?!?唐 白居易 《紅藤杖》詩:“ 南詔 紅藤杖, 西江 白首人?!弊宰ⅲ骸罢葘?南蠻 。”
《漢語大詞典》:織屨(織屨)
用麻、草、絲、革等為材料編織鞋子。孟子·滕文公下:“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span id="yw7y7u7" class="book">《漢書·翟方進(jìn)傳》:“母憐其幼,隨之 長(zhǎng)安 ,織屨以給 方進(jìn) ?!?章炳麟 《與劉揆一書》:“故夫織屨飲瓢,槁項(xiàng)不聞國政?!?/div>
《國語辭典》:杞柳  拼音:qǐ liǔ
植物名。楊柳科柳屬,叢生灌木。枝延長(zhǎng),光滑。葉對(duì)生或近對(duì)生,長(zhǎng)橢圓形,全緣或上方具細(xì)齒?;ù菩郛愔?,柔荑花序,雄花序卵圓形,雄蕊二枚,合生;雌花序長(zhǎng)一至二公分。枝條可用來編織器物。產(chǎn)江蘇及河南等省。
《國語辭典》:藎篋(藎篋)  拼音:jìn qiè
草編的箱子。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一:「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div>
《國語辭典》:竹籠(竹籠)  拼音:zhú lóng
用竹片編成的籠子。唐。賈島 題皇甫荀藍(lán)田廳詩:「竹籠拾山果,瓦瓶擔(dān)石泉。」《水滸傳》第四三回:「入屋內(nèi)來,去房中搜看,只見有兩個(gè)竹籠,盛些舊衣裳?!?/div>
《漢語大詞典》:盤花(盤花)
以彩線盤繞編織成花形的一種工藝。 宋 無名氏 《九張機(jī)》詞之四:“回梭織朵垂蓮子,盤花易綰,愁心難整,脈脈亂如絲?!?包公毅 《上海竹枝詞》之二:“半臂輕裁蟬翼紗,襟兒一字盡盤花?!?/div>
《國語辭典》:蒲草  拼音:pú cǎo
香蒲的別名。參見「香蒲」條。
《漢語大詞典》:蒲席
用蒲葉編織的席子。禮記·雜記上:“葦席以為屋,蒲席以為裳帷。”
《漢語大詞典》:稿秸(稿鞂)
即稾鞂。續(xù)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郊祀天地,席當(dāng)以稿鞂,配帝以蒲越,撤去黃縟、緋縟。”參見“ 稾鞂 ”。
《漢語大詞典》:織組(織組)
(1).謂經(jīng)緯相交,織為布帛。組,編織。《詩·鄘風(fēng)·干旄》“素絲紕之” 毛 傳:“紕,所以織組也?!?span id="jont9jz" class="book">《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上》:“﹝ 吳起 ﹞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 吳子 使更之,其妻曰:‘諾?!?br />(2).用于比喻排比辭句。 況周頤 蕙風(fēng)詞話卷三:“﹝ 元 舒道原 ﹞其文章頗有法律,詩則縱橫排宕,不尚纖巧織組之習(xí)。”
《國語辭典》:氈包(氈包)  拼音:zhān bāo
1.中亞游牧民族用以居住的帳篷。以木條支撐,上覆獸皮、手織品等,頂部中央有圓形天窗,易于拆裝。也稱為「蒙古包」。
2.以獸毛或毛氈編制的袋子,外出時(shí)用來盛放衣物?!督鹌棵贰返诎嘶兀骸钢灰娢鏖T慶家小廝玳安,夾著氈包,騎著馬,打婦人門首過?!埂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竷扇俗?,兩個(gè)長(zhǎng)隨跟著,一個(gè)抱著氈包,一直來到河下?!?/div>
《國語辭典》:越席  拼音:yuè xí
1.結(jié)蒲草為席。《左傳?;腹辍罚骸甘且郧鍙R茅屋,大路越席?!埂抖Y記。禮運(yùn)》:「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浣帛,醴盞以獻(xiàn)?!?br />2.起座、離席?!抖Y記。玉藻》:「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
《漢語大詞典》:蒲薦(蒲薦)
用蒲草葉編織的席子。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及其后,木軨不衣,長(zhǎng)轂數(shù)幅,蒲薦苙蓋,蓋無漆絲之飾。”
《國語辭典》:織席(織席)  拼音:zhī xí
1.編織草席。《三國演義》第一回:「家貧,販屨織席為業(yè)?!?br />2.粗俗卑賤?!度龂萘x》第七三回:「曹操在鄴郡聞知玄德自立漢中王,大怒曰:『織席小兒,安敢如此!吾誓滅之!』」
《漢語大詞典》:笮橋(笮橋)
(1).用竹索編織而成的架空吊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一:“縣,即 汶山郡 治, 劉備 所置也。渡江有笮橋?!?杜甫 《桔柏渡》“連笮動(dòng)?jì)柲取?清 仇兆鰲 注:“《梁益記》:‘笮橋,連竹索為之,亦名繩橋?!?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七:“萬山叢矗,中遶洶溪,皮船笮橋,曲折一綫?!?br />(2).橋名。又名 夷里橋 。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南。因橋用竹索編成,故名。相傳 晉 永和 四年 桓溫 伐 蜀 ,戰(zhàn)敗 蜀 主 李勢(shì) 于此。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西南兩江有七橋﹞城南曰 江橋 ;南渡流曰 萬里橋 ;西上曰 夷里橋 ,亦曰 笮橋 。橋又從沖治,橋西北折曰 長(zhǎng)昇橋 ; 郫江 上西有 永平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