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33詞典 2分類詞匯 131
《漢語大詞典》:深察
(1).謂洞察幽微。史記·孔子世家:“聰敏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三章:“ 平市 各校,對于時事迭有表示其愛國之熱誠,政府及社會均已深察?!?br />(2).深入考察;仔細觀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span id="darbpdr"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div>
《國語辭典》:審察(審察)  拼音:shěn chá
1.詳細勘驗檢查。如:「審察提案」、「審察屬實」。也作「審查」。
2.詳細觀察。如:「審察顯微鏡下的細胞結(jié)構(gòu)」。
《國語辭典》:游歷(游歷)  拼音:yóu lì
四處游覽參觀。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發(fā)汴口而游歷,迄西山而弭轡?!埂度龂萘x》第七八回:「吾平生游歷普天之下,四十馀年?!?/div>
《國語辭典》:游歷(遊歷)  拼音:yóu lì
考察游覽。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王子敬自會稽經(jīng)吳,……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埂独蠚堄斡洝返诹兀骸傅艿榷坑兴糸u,先生布衣游歷,必可得其實在情形。」
《國語辭典》:參考(參考)  拼音:cān kǎo
參證有關材料來幫助研究和了解。《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埂独蠚堄斡洝返谌兀骸覆⑶绎L聞玉守的政聲,也要去參考參考,究竟是個何等樣人。」
《漢語大詞典》:六條(六條)
(1). 漢 制,刺史班行六條詔書,以考察官吏。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顏師古 注引《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 西晉 北周 也有六條詔書。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職務和職權。南史·宋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義恭 既至,勸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書六條事,假黃鉞?!?span id="zphzfta" class="book">《舊唐書·哀帝紀》:“左僕射 裴樞 、右僕射 崔遠 ……須離八座之榮,尚付六條之政,勉思咎己,無至尤人。” 清 錢謙益 《浙江嘉興府推官姚鈿授文林郎制》:“郡國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條,而觀中五刑也?!?br />(2).指 晉 諸郡中正薦舉賢才的六項標準。晉書·武帝紀:“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領兵的六卿。書·甘誓:“大戰(zhàn)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車之人,予誓告汝。’” 孔 傳:“各有軍事,故曰六事?!焙笠蛞灾赋械能娛麓蟪?。 唐 白居易 《憶晦叔》詩:“六事盡思君作伴,幾時歸到 洛陽 來?!?宋 曾鞏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備,誰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將非六事之人,歷世以來,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勢之難行?!?br />(2).相傳 商 初天下大旱, 湯 曾禱于 桑林 ,以六事自責。荀子·大略:“ 湯 旱而禱曰:‘政不節(jié)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素車禱旱,以六事責躬,則雩禜之文也?!?宋 黃庭堅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 桑林 請六事,河水問九疇。” 明 李東陽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詩:“卻訝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應 商 祈?!?br />(3).謂貌、言、視、聽、思心、王極。古人以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氣相傷,發(fā)生災害。尚書大傳卷三:“若民不敬事,則會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機以縣示我?!?鄭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過,神靈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視、聽、思心、王極。機,天文也。天文運轉(zhuǎn)以縣(懸)見六事之變異示我?!卑?,后漢書·五行志一“氣之相傷謂之沴” 劉昭 注引《續(xù)漢書》謂六事為貌、言、視、聽、思、心。 宋 蘇舜欽 《大風》詩:“六事不合暴風作,嘗聞《洪范》有此言?!?br />(4).考察地方官吏政績的六項內(nèi)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興定 元年,行辟舉縣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戶口增,三曰賦役平,四曰盜賊息,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水滸傳》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訟庭肅然,六事俱備?!?br />(5).指六書。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指事象形會意為形體之事,形聲假借為聲音之事,轉(zhuǎn)注者,訓詁之事也。 虞 夏 書契,今不可見,岣嶁禹書,偽造不足論, 商 周 以來,則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漢 ,文字彌繁,而攝以六事,大抵弭合?!眳⒁姟?六書 ”。
《國語辭典》:六書(六書)  拼音:liù shū
1.為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稱為「六體」。
2.王莽時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也稱為「六體」。
《漢語大詞典》:藩條(藩條)
漢 代州刺史以六條考察州郡官吏,后因以指刺史之職。晉書·應詹傳論:“入居列位,則嘉謀屢陳,出撫藩條,則惠政斯洽?!?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狀》:“刺史 柳蒙 等任竊藩條,無心守職?!?宋 沈遼 《代乞致仕表》:“及陛下即位,繼承恩詔,入覲清光,委以藩條,特加奬勵?!眳⒁姟?六條 ”。
《漢語大詞典》:六條(六條)
(1). 漢 制,刺史班行六條詔書,以考察官吏。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顏師古 注引《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西晉 北周 也有六條詔書。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職務和職權。南史·宋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義恭 既至,勸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書六條事,假黃鉞。”舊唐書·哀帝紀:“左僕射 裴樞 、右僕射 崔遠 ……須離八座之榮,尚付六條之政,勉思咎己,無至尤人?!?清 錢謙益 《浙江嘉興府推官姚鈿授文林郎制》:“郡國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條,而觀中五刑也?!?br />(2).指 晉 諸郡中正薦舉賢才的六項標準。晉書·武帝紀:“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div>
《漢語大詞典》:遐征(遐徵)
(1).遠行;遠游。 漢 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 狄 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宋 陸游 《夜聞湖中漁歌》:“峽猿失侶方獨宿,沙雁垂翅猶遐征。” 明 劉基 《述志賦》:“清都不可以久留兮,忽乘云而遐征?!?清 吳敏樹 《吳云臺哀辭》:“謂君之必速飛兮,翔天路以遐征?!?br />(2).遠道出征或長途行軍。 三國 魏 曹丕 《黎陽作》詩:“奉辭罸罪遐征,晨過 黎山 巉崢。”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吞九皇而上運,控八圣而遐征。” 明 馮夢龍 《雙雄記·兄弟從軍》:“從此去渡 鴨緑 ,萬里遐征,秋蒿滿目。”
遐徵:謂對遠處或以往的事物加以考察。 唐 周鍼 《登吳岳賦》:“遐徵眾岳,式并嶐崇。” 唐 張叔良 《五星同色賦》:“逖覽傳記,遐徵休咎?!?/div>
《國語辭典》:八法  拼音:bā fǎ
1.周代治理官府的八種方法?!吨芏Y。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辦邦治;三曰官聯(lián),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官成,以經(jīng)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
2.我國書法中的側(cè)、勒、弩、趯、策、掠、啄、磔八種筆法。參見「永字八法」條。
《國語辭典》:詳察(詳察)  拼音:xiáng chá
詳細考察?!俄n非子。存韓》:「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埂妒酚?。卷九二?;搓幒顐鳌罚骸笗r乎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div>
《漢語大詞典》:下考
(1).科舉考試或官吏考績列為下等。北史·杜銓傳:“﹝ 正玄 ﹞ 隋 開皇 十五年舉秀才,試策高第。曹司以策過左僕射 楊素 ,怒曰:‘ 周 孔 更生,尚不得為秀才,刺史何忽妄舉此人?可附下考?!?宋 張栻 《斜川日雪觀所賦》詩:“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憂?!?br />(2).考察臣下。韓非子·揚權:“主上不神,下將有因。其事不當,下考其常?!?陳奇猷 集釋:“常,謂常例。此謂臣下為事有不當者,而法令又無其文,則以常例考之?!?/div>
《國語辭典》:深究  拼音:shēn jiù
明察詳情,求索真相?!独蠚堄斡洝返谝涣兀骸冈谖疫@里花的是六千五百兩,在別處花的且不知多少,我就不便深究了。」
《國語辭典》:原始  拼音:yuán shǐ
1.本始、最初。如:「原始意義和目的」。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國》:「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br />2.推究其根源。《易經(jīng)。系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埂逗鬂h書。卷七○。荀彧傳》論曰:「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br />3.形容人類發(fā)展史最早階段的狀態(tài)。如:「原始時代」、「原始社會」。
4.最古老的、未經(jīng)開發(fā)的。如:「原始森林」。
《國語辭典》:原始要終(原始要終)  拼音:yuán shǐ yào zhōng
推究事物發(fā)展的始末經(jīng)過。《易經(jīng)。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zhì)也?!鼓铣?。劉協(xié)《文心雕龍。史傳》:「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chuàng)為傳體?!挂沧鳌冈挤唇K」、「原始見終」。
分類:探究始末
《漢語大詞典》:廉察
(1).考察,視察。廉,通“ 覝 ”。后漢書·第五種傳:“ 永壽 中,以司徒掾清詔使 冀州 ,廉察災害?!?唐 趙璘 因話錄·角:“ 姚 僕射 南仲 廉察 陜 郊?!?span id="lmavqzj"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六》:“二年,遣使廉察諸道長吏,得八人涖事公正、惠愛及民,皆降璽書奬諭。”明史·陳遇傳:“奉命至 浙江 ,廉察民隱。”
(2). 唐 以來對觀察使或職權與之相當?shù)墓賳T的簡稱。廉,通“ 覝 ”。 唐 康駢 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卿來從 江 表,見彼中甿庶來否?廉察,郡守字人求瘼之道如何?”
(3).廉潔明察。宋史·選舉志四:“請詔監(jiān)司、郡守,條上劇邑,遴選清平廉察之人為之?!?/div>
《國語辭典》:體察(體察)  拼音:tǐ chá
1.體會、省思?!吨熳诱Z類。卷一一。讀書法下》:「學者當以圣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br />2.考察。元。曾瑞《留鞋記》第三折:「奉老爺?shù)难哉Z。著我扮做個貨郎,挑著這繡鞋兒,體察這一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