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抗利尿素  拼音:kàng lì niào sù
為腦下腺后葉所釋出的激素,能使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大量注射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也稱為「血管加壓素」。
《國語辭典》:腎盂(腎盂)  拼音:shèn yú
位于腎臟的內部,為輸尿管頂端擴大成杯形的部分。腎臟所析出的尿液即由此進入輸尿管。
《國語辭典》:腎元(腎元)  拼音:shèn yuán
腎臟的構造與機能單位。包括鮑氏囊、腎小球、腎小管等。每個腎臟約有一百萬個腎元,均可各自進行尿液的形成工作。
《國語辭典》:蛋白尿  拼音:dàn bái niào
尿中含有蛋白質,為臨床上判斷有無腎臟病變的重要病徵。
《國語辭典》:泌尿器  拼音:mì niào qì
分泌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如腎臟、輸尿管、膀胱與尿道等。
《國語辭典》:泌尿管  拼音:mì niào guǎn
為分泌尿液用的一道紆曲的細管,是腎臟的構成單位。也稱為「輸尿管」。
《國語辭典》:尿毒癥  拼音:niào dú zhèng
病名。由于腎臟功能衰竭,無法排出體內的含氮廢物,因而積存在血液與組織中所導致的中毒病癥。有嘔吐、頭痛、痙攣等癥狀。對身體的破壞性大,容易致死。
《國語辭典》:腎結核(腎結核)  拼音:shèn jié hé
病名。因結核桿菌侵入腎臟,引起頻尿、尿中帶膿或血,或排尿時疼痛等癥狀。
《國語辭典》:腎上腺(腎上腺)  拼音:shèn shàng xiàn
一種內分泌腺體,位于腎臟上端,故稱為「腎上腺」??煞譃槠べ|及髓質兩部分,皮質呈淡黃色,分泌葡萄糖皮質素、礦物性皮質素;髓質呈紅褐色,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為身體應付緊急情況及調節(jié)鹽分、蛋白質、糖類等重要腺體之一。
《國語辭典》:腎臟癌(腎臟癌)  拼音:shèn zàng yán
病名。發(fā)生于腎臟的惡性腫瘤。可分為成人腎實質癌、腎盂癌、小孩腎原細胞癌。成人腎實質癌最常見,大都到晚期才有血尿、腹痛、腰痛、腫塊、惡心、嘔吐、貧血、體重減輕等癥狀的發(fā)生。小孩腎原細胞癌也稱為「韋恩氏瘤」,是小孩子生殖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瘤。
《漢語大詞典》:腎病
腎臟的任何疾患;尤指伴發(fā)或繼發(fā)于一些其它的病理過程的異常狀態(tài)。例如:糖尿病性腎病。
主要影響腎小管以變性損害為特征的腎臟疾患
《漢語大詞典》:腎功能衰竭
腎臟功能極度衰退。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患者來勢迅猛,以少尿、酸中毒、尿毒癥和電解質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xiàn)。常因嚴重創(chuàng)傷、休克、藥物中毒、腎實質病變、尿路梗阻性疾病等引起。慢性患者為各種慢性腎病引起腎臟嚴重損害的結果。
《國語辭典》:腎虧(腎虧)  拼音:shèn kuī
中醫(yī)稱腎臟精氣不足的病癥。癥狀包括頭昏耳鳴、精神疲乏、健忘、失眠、腰酸、腿軟、遺精陽痿等。
《國語辭典》:腎炎(腎炎)  拼音:shèn yán
多種腎臟發(fā)炎病癥的統(tǒng)稱。其中以血管球性腎炎最為常見,分為急性血管球性腎炎與慢性血管球性腎炎兩種。前者大部分發(fā)生于小孩,癥狀有血尿、蛋白尿、水腫、血壓高、發(fā)燒、頭痛、嘔吐等,目前尚無特別的治療法;后者多發(fā)生于成年人,由于癥狀輕微,又屬漸行性破壞,得病時常不自知,導致難以治瘉,甚至引發(fā)尿毒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