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24,分22頁顯示  上一頁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審觀
參候
觀火
綠色
覽揆
相法
還觀
遠鑒
觀色
覘國
樂觀
視蔭
燭微
看中
審諦
《漢語大詞典》:審觀(審觀)
仔細觀察。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陛下審觀,今日謀議之臣,孰如 趙普 ;將帥之良,孰如 彬 美 ?!?/div>
《漢語大詞典》:參候(參候)
(1).觀察驗證。后漢書·郎顗傳:“時卒有暴風(fēng), 宗 占知京師當有大火,記識時日,遣人參候,果如其言?!?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魏書·律歷志上》:“然天道盈虛,豈曰必協(xié),要須參候是非,乃可施用?!?br />(2).謂問候尊長。周書·尉遲迥傳:“大長公主年高多病, 迥 往在京師,每退朝參候起居,憂悴形於容色?!?宋 曾鞏 《到亳州與南京張宣徽啟》:“始敢通牋記參候之禮,庶幾將心誠饑渴之勤。”
《國語辭典》:觀火(觀火)  拼音:guān huǒ
比喻觀察明白透澈。語出《書經(jīng)。盤庚上》:「非予自荒茲德,惟汝舍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div>
《國語辭典》:綠色(綠色)  拼音:lǜ sè
自然界中大多數(shù)樹葉和草所呈現(xiàn)的顏色,為光的三原色之一,其主要波長介于495至570奈米之間,常作為環(huán)境保護的代表色。
《漢語大詞典》:覽揆(覽揆)
觀察衡量。《楚辭·離騷》:“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王逸 注:“覽,觀也;揆,度也……言父 伯庸 觀我始生年時,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賜我以美善之名也。” 明 張煌言 《鄉(xiāng)薦經(jīng)義·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覽揆人情者,莫貴乎司直。”后用以代稱生辰。 清 錢謙益 《畢封君八十壽序》:“府丞雖以削杖歸,覽揆之辰,易衣破涕,與諸弟舒鴈行列,奉觴上壽?!?清 趙翼 《哭門人董東亭庶常之訃》詩之二:“從知墮地須論命,何物憑君覽揆初。”
《國語辭典》:相法  拼音:xiàng fǎ
根據(jù)體貌判斷禍福吉兇的方法。《金瓶梅》第二九回:「貧道粗知十三家子平,善曉麻衣相法。」《喻世明言。卷九。裴晉公義還原配》:「此是人定勝天,非相法之不靈也?!?/div>
《漢語大詞典》:還觀(還觀)
仔細觀察。左傳·文公十八年:“ 行父 還觀 莒僕 ,莫可則也?!?楊伯峻 注:“ 杜 注云:‘還,猶周旋也?!瘎t還觀為徧觀、細審之意?!?/div>
《漢語大詞典》:遠鑒(遠鑒)
(1).長遠考慮。宋書·王弘傳:“至於當否,尊自當裁以遠鑒。”
(2).謂從高遠之處觀察。 鄭觀應(yīng) 《南游日記·六月十四日》:“空心鐵桅,高七、八丈,以為升旗之用,桅內(nèi)有鐵梯,梯盡處環(huán)以鐵網(wǎng),名曰望樓……若驟以兵舶乘之,亦無能逃其遠鑒,舟未抵岸,而炮已碎其舟矣?!?/div>
《國語辭典》:觀色(觀色)  拼音:guān sè
觀察別人的臉色?!墩撜Z。顏淵》:「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div>
分類:觀察臉色
《漢語大詞典》:覘國(覘國)
(1).觀察國情。禮記·檀弓下:“ 孔子 聞之曰:‘善哉!覘國乎?’” 康有為 《官制原理篇》:“古者只有聘問,只有主客之司,而今則競爭更熾,小則通商爭利,大則覘國思啟,更為重大之司矣。”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zhì)略論一》:“覘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
(2).謂窺伺帝位。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二:“當是時,上密報 魯公 ,則已有覘國之意矣。”
《國語辭典》:樂觀(樂觀)  拼音:lè guān
對人生或一切事物的發(fā)展充滿信心。相對于悲觀而言。如:「他天性樂觀開朗,善與人結(jié)交為友?!?/div>
《漢語大詞典》:視蔭(視蔭)
觀察日影。意謂光陰易逝。左傳·昭公元年:“ 趙孟 視蔭,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 孔穎達 疏:“蔭,日景也。 趙孟 意衰,以日景自喻?!?宋 葉適 《申省乞致任狀》:“倦憊屢月,瘦悴羸殘,視蔭將息,固無久存之理?!?/div>
《漢語大詞典》:燭微(燭微)
謂觀察入微。 宋 洪適 《辭免除右仆射兼樞密使第三表》:“臣器非任重,識不燭微?!?宋 陸游 《德勛廟碑》:“沉機獨智,燭微察遠?!?/div>
分類:觀察入微
《國語辭典》:看中  拼音:kàn zhòng
中意。因滿意而選定。如:「她看中這件別致的上衣,馬上要店員包裝起來?!?、「這家公司一年前就看中他,希望他能跳槽過來?!?/div>
《漢語大詞典》:審諦(審諦)
亦作“ 審諟 ”。
(1).慎密。尚書大傳卷五:“帝者任德設(shè)刑,以則象之,言其能行天道,舉錯審諦也?!?br />(2).詳備,周備。 漢 班固 《白虎通·封禪》:“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審諟,道德著明也?!?br />(3).精當;確當。 宋 陸游 《南唐書·徐鍇傳》:“少精小學(xué),故所讎書尤審諦。” 徐特立 《國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審諦,則文章精確,於屬文有益?!?br />(4).仔細考察或觀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寢廟游衣冠:“ 陸機 作文以譏切之,但知搜剔其過,不復(fù)審諦其自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演說詞》:“就教育家之眼光審諦小説,固必取隱惡揚善之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