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典故
谷永言事
 
谷永直言

相關(guān)人物
谷永


《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
成帝性寬而好文辭,又久無繼嗣,數(shù)為微行,多近幸小臣,趙、李從微賤專寵,皆皇太后與諸舅夙夜所常憂。至親難數(shù)言,故推永等使因天變而切諫,勸上納用之。永自知有內(nèi)應(yīng),展意無所依違,每言事輒見答禮?!佟⒕┦弦鬃蠲?,故善言災(zāi)異,前后所上四十馀事,略相反覆,專攻上身與后宮而已。黨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

例句

谷水直言身不顧,郤詵高第轉(zhuǎn)名香。 韓翃 別氾水縣尉

谷永獨言事,匡衡多引經(jīng)。 高適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專指向君王進(jìn)諫或議論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見 宣王 ,不言事?!?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貞觀 、 開元 之丕績,在廷之臣爭言事。” 明 歸有光 《題〈太仆寺志〉后》:“ 懷東 顧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br />(2).今亦指向政府進(jìn)言或議論國家大事。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一:“他上書言事,有信一封?!?br />(3).訴說或陳述事情。史記·平準(zhǔn)書:“使問曰:‘家豈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與史官韓愈致〈段秀實太尉逸事〉書》:“今所趨走州刺史 崔公 ,時賜言事,又具得太尉實跡,參校備具?!?br />(4).謂記言與記事。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雖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奔⒁?孫汝聽 曰:“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即動也?!庇忠?童宗說 曰:“以紀(jì)言,春秋以紀(jì)事。”
(5).指公文。隋書·百官志上:“諸王公侯國官,皆稱臣……其公文曰言事。”
《漢語大詞典》:言事官
指諫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蘇軾以吟詩下吏》:“ 蘇軾 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 起莘 方為言事官,而 真父 戲之如此?!?/div>
分類:諫官
《分類字錦》:言事不對(言事不對)
唐書太宗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傳:與帝言?;蚣疤煜率?。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帝固要之。訖不對。
分類:德范
《國語辭典》:言事若神  拼音:yán shì ruò shén
預(yù)測事情非常靈驗,像神仙一般。如:「他判斷準(zhǔn)確,言事若神,彷佛諸葛亮再世。」
《國語辭典》:風(fēng)聞言事(風(fēng)聞言事)  拼音:fēng wén yán shì
把傳聞的事情向上級報告?!毒┍就ㄋ仔≌f。錯斬崔寧》:「也有一班妒忌魏生少年登高科的,將這樁事只當(dāng)做風(fēng)聞言事的小小新聞,奏上一本?!?/div>
《漢語大詞典》:章疏
舊時臣下向君上進(jìn)呈的言事文書。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蘇軾以吟詩下吏》:“ 蘇軾 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內(nèi)夫人﹞次見御懷中有文字,問曰:‘官家,是何文字?’帝曰:‘乃臺諫章疏也?!?/div>
《國語辭典》:奏議(奏議)  拼音:zòu yì
1.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陳奏,并條列其是非,稱為「奏議」。唐。韓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在禮部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br />2.古代臣子向君王進(jìn)奏的章疏?!段倪x。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挂卜Q為「奏章」、「奏疏」。
《漢語大詞典》:求言
指君主要求臣民上書言事。清史稿·高宗紀(jì)一:“上憂旱,申命求言,并飭九卿大臣體國盡職。”
《漢語大詞典》:上封
(1).謂帝王登 泰山 筑壇祭天。史記·孝武本紀(jì):“ 漢 主亦當(dāng)上封,上封則能僊登天矣?!?br />(2).上封事。古代臣下上書言事時,將奏章用皂囊緘封呈進(jìn),以防泄漏,謂之“上封事”。 唐 劉禹錫 《蘇州謝恩賜加章服表》:“務(wù)進(jìn)者爭先,上封者潛毀。功言易信,孤憤難申?!?宋 司馬光 《答彭朝議寂書》:“雖然朝廷近發(fā)詔書,溥覃四海;雖市廛畎畝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div>
《國語辭典》:奏疏  拼音:zòu shū
古代臣子向君王進(jìn)奏的章疏?!端问贰>砣叨?。朱倬傳》:「每上疏,輒夙興露告,若上帝鑒臨。奏疏凡數(shù)十。」也稱為「奏章」、「奏議」。
《漢語大詞典》:上事
(1).正業(yè)。管子·問:“鄉(xiāng)子弟力田為人率者幾何人?國子弟之無上事,衣食不節(jié),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
(2).指君事,國事。 漢 劉安 《上書諫伐南越》:“ 越 人名為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nèi),一卒之用,不給上事?!?br />(1).向朝廷上書言事。后漢書·隗囂傳:“ 囂 賓客、掾史多文學(xué)生,每所上事,當(dāng)世士大夫皆諷誦之?!?br />(2).指所上的奏章。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動容?!?br />(3).接任;就職。資治通鑒·后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 延壽 下令,以來月朔日於待賢館上事,受文武官賀?!?span id="6111616"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甲子,詔:‘凡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班迎之;自內(nèi)拜者,聽行上事儀?!?br />(4).處理公務(wù)。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中書門下官并於西省上事,以便禮儀?!?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太常卿 封敖 於私第上事,御史彈奏,左遷國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設(shè)九部樂,盡一時之盛。 敖 欲便於觀閲,遂就私第視事?!?/div>
《國語辭典》:報罷(報罷)  拼音:bào bà
1.舊時人臣上書,希望獲得進(jìn)用,卻被告示罷退令歸。《漢書。卷六七。梅福傳》:「數(shù)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br />2.科舉時代稱考試落第為「報罷」。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杜少陵詩》:「天寶六載,召試至長安,報罷之后,則日益饑窘?!?/div>
《漢語大詞典》:十上
謂多次上書言事。戰(zhàn)國策·秦策一:“ 蘇秦 始將連橫説 秦惠王 ……説 秦王 書十上而説不行?!?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序:“仰 長安 而就日,赴帝鄉(xiāng)以望云。雖文闕三冬,而書勞十上?!?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雖免十上勞,何能一戰(zhàn)霸?!?唐 賈島 《即事》詩:“自嗟憐十上,誰肯待三徵?!?/div>
分類:上書言事
《漢語大詞典》:嚴(yán)徐(嚴(yán)徐)
(1). 嚴(yán)安 、 徐樂 的并稱。 漢武帝 時二人上書言事,皆拜郎中。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南朝 梁 任昉 《奉答敕示〈七夕詩〉啟》:“晚屬天飛,比 嚴(yán) 徐 而待詔?!?唐 常袞 《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詩:“ 北朝 榮 庾 薛 , 西漢 盛 嚴(yán) 徐 ?!?br />(2).泛指有才識之士。 宋 曾鞏 《送李莘太傅》詩:“君王覽豪俊,應(yīng)復(fù)召 嚴(yán) 徐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