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40詞典 9分類詞匯 331
共331,分23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起講
謬議
議駁
眾說郛
脞說
攻說
格議
俚談
論壇
談恥
說頭
滋議
鯫論
蹲沓
話長短
《國語辭典》:起講(起講)  拼音:qǐ jiǎng
明清八股文中,破題、承題之后,有總論一段,概說全文,作為議論的開始,稱為「起講」。也稱為「原起」。
《漢語大詞典》:謬議(謬議)
錯誤的議論。南齊書·江謐傳:“ 謐 又奏:‘ 夐 先不研辨,混同謬議?!?/div>
分類:錯誤議論
《漢語大詞典》:議駁(議駁,議駮)
亦作“ 議駮 ”。
(1).議論錯雜不一。 漢 王充 論衡·異虛:“ 高宗 祭 成湯 之廟,有蜚雉升鼎而雊。 祖己 以為遠人將有來者,説尚書家謂雉兇,議駮不同?!?br />(2).提出異議,予以駁回。《光緒政要》:“﹝二年,﹞特派 胡瑞瀾 提訊。嗣據(jù)該侍郎仍照原擬具奏,經(jīng)刑部以情節(jié)岐異議駁?!?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否則交部議奏時,我必議駁。”
《漢語大詞典》:眾說郛(衆(zhòng)説郛)
多種議論匯集之處。 漢 揚雄 《法言·問神》:“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jīng)》之為眾説郛?!?/div>
分類:議論匯集
《漢語大詞典》:脞說
瑣碎鄙俗的言談議論。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自序》:“迺參之史傳諸書,博以近聞脞説,務(wù)求事之實,不計言之野也?!?元 楊弘道 《獅子石》詩:“百步走魑魅,脞説多不經(jīng)?!?清 趙翼 甌北詩話·吳梅村詩:“府、縣志所不載,採之叢編脞説,及故老傳聞,一一詳其履歷。”
《漢語大詞典》:攻說(攻説)
(1).古祭名。大祝六祈,五曰攻,六曰說。謂擊鼓聲討毒蠱之罪而除之。蠱,傳說使人患病受害的毒蟲。周禮·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説禬之,嘉草攻之?!?鄭玄 注:“攻説,祈名。祈其神,求去之也?!?孫詒讓 正義:“蓋亦鳴鼓攻之,復(fù)以辭責(zé)其神,故兼有二名。詳彼疏。云‘祈其神,求去之也’者,以毒蠱亦有神憑之,故攻説聲其罪除去之?!?br />(2).攻擊議論。 前蜀 貫休 《寄景地判官》詩:“舉世唯攻説,多君即不然?!?/div>
《漢語大詞典》:格議(格議)
(1).擱置的建議。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二年:“始, 堯臣 還自 陜西 ,請先備 涇原 ,弗聽。及 葛懷敏 敗,帝思其言,故復(fù)遣 堯臣 往。於是前所格議,多見施行。”
(2).議論相悖。 清 傅維麟 《明書·亂賊傳》:“先是 鐘 以總制軍務(wù)至當(dāng)臨 俊 , 俊 負知材不肯下,兩相格議,進止不速,致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勢復(fù)大振。”
《漢語大詞典》:俚談(俚談)
(1).民間的,鄙陋的議論。 明 方孝孺 《讀崔豹〈古今注〉》:“茍有補,雖俚談野語亦不得而棄之。”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列朝·建文君出亡:“且妄創(chuàng)俚談,自呈敗缺,一時不讀書不諳事之人,間為所惑?!?br />(2).謂淺近的語句。用于自謙。《西游記》第一百回:“一夜無寐,口占幾句俚談,權(quán)表謝意?!?/div>
《國語辭典》:論壇(論壇)  拼音:lùn tán
給公眾發(fā)表意見的平臺、場所或媒體,以形成議論,如報紙上的「民意論壇」。
《漢語大詞典》:談恥(談恥)
議論恥笑。《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 過善 道:‘這畜生到底不成人的了!還指望倚靠著他!打死了也省得被人談恥?!?/div>
分類:議論恥笑
《漢語大詞典》:說頭(説頭)
(1).可談之處;可議論的。紅樓夢第七四回:“我看如今人一概也都是 入畫 一般,沒有什么大説頭兒!” 丁玲 《法網(wǎng)》:“你吵些什么,錢拿了,滾!有什么說頭!” 沙汀 《防空》:“這是一個瘦長子,面孔白凈,五官擺得端端正正的,沒有絲毫說頭?!?br />(2).辯解的理由。如:不管怎樣,你總有你的說頭。
(3).說法。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從古訖今,什么都在改變,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倘一道破,就一定有窒礙,維持現(xiàn)狀說來了,復(fù)古說也來了。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參見“ 説法 ”。
《漢語大詞典》:滋議(滋議)
猶復(fù)議;重加議論。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吏部·考察脅免:“乙巳一察,遂至欽留滋議,朝端聚訟,迄今不解。”清史稿·禮志三:“至名臣碩輔,已配饗帝王廟者,毋再滋議?!?/div>
分類:議論
《漢語大詞典》:鯫論(鯫論)
淺陋的議論。 清 黃景仁 《贈程厚孫》詩:“而解嗤俗儒,鯫論何哮呷?!?/div>
分類:淺陋議論
《漢語大詞典》:蹲沓
亦作“ 蹲踏 ”。
(1).蹲,通“ 噂 ”。議論紛雜。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當(dāng)涂端右閹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國之鈞,廢正興邪,殘仁害義,蹲踏背憎,即聾從昧,同惡成羣,汲引姦黨,吞財多藏,不知紀極。”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四:“ 杜陵 詩……又云:‘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婆d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涼零落,小人蹲沓喧競,其形容精矣。”
(2).指揶揄。 清 褚人穫 《堅瓠廣集·食糠而肥》:“ 朱季美 《桐下聽然》云: 錢功父 《食物註·穀部·糠》云: 陳平 食之而肥。竊意亦食糠覈,是其嫂一時蹲沓之語。糠亦何能肥人? 功父 引之以為證,似乎失當(dāng)?!?/div>
《漢語大詞典》:話長短(話長短)
談家常;發(fā)議論。 元 袁桷 《越船行》:“當(dāng)時卻解傍朱門,醉眼看天話長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