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43 【介紹】: 明江西德化人,字彥清。天啟五年進士。崇禎中歷兵部職方郎中,出閱薊遼軍務,盡曉邊塞形勢、戰(zhàn)守機宜。十一年冬,以清兵入內(nèi)地,擢密云巡撫,至即發(fā)監(jiān)視中官鄧希詔奸謀,帝遣中官孫茂霖核實,光抃反得罪,遣戍廣東。十五年,兵事急,復官,拜兵部右侍郎,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諸鎮(zhèn)軍務。時薊州已陷,清軍四出。光撲所督諸路援軍,相互觀望。次年,邀擊北撤清軍,兵敗,坐誅。維基
趙光抃(1595年—1643年),字彥清,號石谷,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人。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士,鄉(xiāng)人曹欽程父事魏忠賢,驟得太仆少卿。光抃語之曰:「富貴一時,名節(jié)千古,君不可不審?!箽J程惡之,即日出光抃父贊化為南寧知府。南寧惡地,贊化侘傺而死。光抃奔喪歸。崇禎初,服闋,除工部都水主事,榷清江關,又丁祖母李宜人喪歸。崇禎十年服闋,起升兵部職方員外郎,進職方郎中。光抃喜談兵,才氣雄豪,出語無忌,兵部尚書楊嗣昌奇服之,曰:「吾不及光抃?!箤沂杷]之。十年秋,升太仆寺少卿,遣閱薊、遼戎務,盡得邊塞形勢,戰(zhàn)守機宜,列十二事以獻。明年冬,清兵入密云,總督吳阿衡敗歿,廷議增設巡撫一人,駐密云,遂擢光抃右僉都御史任之。至即發(fā)監(jiān)視中官鄧希詔奸謀。帝召希詔還,而令分守中官孫茂霖覈實。茂霖為希詔解,光抃反得罪,遣戍廣東。后希詔卒誅。崇禎十五年(1642年),兵事益棘,宜興周延儒再柄國,有言薦光抃者,周以其年家子也,特起之戍中,微示意曰:以四萬金進,可得永督。光抃家素來富饒,聞命,持數(shù)萬金入都為軍資。既至,帝召見德政殿。奏對稱旨,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諸鎮(zhèn)軍務。時清軍已克薊州,分兵四出,命光抃兼督諸路援軍。諸援軍觀望,河間迤南皆失守。光抃不敢救,只領兵尾隨清軍而南。又聞塞上警,又驅(qū)而向北。廷臣交章劾光抃,謂列城被攻不救,退回高陽,坐視淪覆。明年復論光抃及范志完。四月,清兵北旋,光抃、唐通、白廣恩等八鎮(zhèn)兵邀于螺山,命放大將軍炮,無敢應者,光抃下馬自執(zhí)炬放之,敵相顧指曰:好漢!好漢!終不敵敗走。帝聞,大怒。清軍退兵后,京城解嚴,遂與范志完并獲罪免職。帝召見雷演祚,演祚詆志完,而稱贊光抃。帝曰:「志完、光抃逗遛河間,獨罪志完,渠服其心乎?」遂并逮光抃。光抃嘗薦廣恩,廣恩抗不赴召,帝以是益惡光抃,卒與志完同日斬西市,人咸以為冤。有《木筆齋集》 。福王時,太仆少卿萬元吉言光抃受事破軍之馀,身先被創(chuàng),與誤國志完駢首西市,迄今文武貴賤咸為抱冤。給事中熊維典亦以為言,乃復其官。
人物簡介
張奕穎(17世紀—1645年),字谷孫,號九霞,南直隸淮安府山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奕穎是萬歷十七年進士張世才之孫,崇禎三年(1630年)中舉人,十三年(1640年)成特用出身,獲授戶部主事管理內(nèi)十庫。內(nèi)十庫儲藏的官物向來被宦官中飽私囊,每次用公帑所買物件,早上出金,晚上就會拿走官物,他得知后立刻條上其弊,一個月節(jié)省十萬金;通州是糧儲重地,其時軍務稍急,他又力清弊端,漕務為之一清,同時在北京饑荒期間開倉救濟饑民,全活以萬計人口。不久張奕穎因父母逝世回鄉(xiāng)不再出仕,弘光時史可法在揚州開府,他和蔣臣同時參軍計畫守城,并帶領千名鄉(xiāng)兵人保衛(wèi)淮安。清朝軍隊南進,明軍戰(zhàn)事失利,鄉(xiāng)兵都被殺,他選擇死士百人退守土寨,敵軍在晚上進攻期間用火箭射殺而大捷,但計劃收復淮安時部下叛變,于半夜剖開其腹遇害,死士們也被殺,妻子寫下絕命詞后自刎死,入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河南商丘人,字若谷,號六真。侯執(zhí)蒲子。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天啟中議三案,持清議。巡按貴州,與王三善同平安邦產(chǎn)叛亂。旋以東林黨案罷官。崇禎中官御史,疏請定逆案,為溫體仁所惡,遷兵部侍郎,視師昌平,提拔尤世威、左良玉為將。遭劾下獄論死。十五年,以李自成軍圍汴急,乃起原官,督良玉等援汴,而良玉斗志已衰,援汴無功。復征下獄。李自成入京師,被留用。既而逃歸。維基
侯恂(1590年—1659年—Hou侯恂),字大真,號若谷。河南商丘縣(今商丘市睢陽區(qū))人。明末政治人物。先世為開封人。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三甲第31名。天啟時,授山西道御史,因魏忠賢專權(quán)罷歸。崇禎元年(1628年)任河南道御史,次年轉(zhuǎn)太仆少卿。任戶部尚書,因得罪首輔溫體仁而下獄。崇禎九年(1636年)李自成攻陷開封,以按兵不救之罪入獄。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自成軍在河南東部連克十馀城,四月二十四日起第三次圍攻開封。明廷起用侯恂為兵部侍郎,負責山東、河南、湖北軍務,侯恂發(fā)帑五十萬犒賞左良玉,陜西總督孫傳庭增援河南,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zhàn)于朱仙鎮(zhèn),李自成部于戰(zhàn)前挖堀戰(zhàn)壕,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史稱“朱仙鎮(zhèn)之戰(zhàn)”;九月十五日黃河決口,十六日洪水入城,第三次開封之戰(zhàn)結(jié)束。明亡后,歸家隱居。
人物簡介
洪周祿,字式谷,號半石,湖廣黃州府黃岡縣民籍。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工部觀政,四年授戶部浙江司主事,管太倉銀庫,五年丁憂。崇禎元年除原職,二年管九江鈔關,四年升貴州司員外,晉郎中,崇禎四年出知常州府。六年(1634年)以宜興民變降調(diào),遂解綬歸里,肆志詩文,行草書妙絕一時,為董其昌所賞。急難好施,鄉(xiāng)里德之,年七十余卒。黃岡赤壁東北城內(nèi)有洗煩樓,為洪周祿建,下有棲霞館,皆董其昌書榜,側(cè)有廣容園,旋為廣嗣庵。清朝順治初,府官曾借居鄉(xiāng)紳洪周祿宅。
人物簡介
過周謀,字君斷,號蓮谷,江西建昌府新城縣人。周謀博學善文,天啟七年(162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聯(lián)捷戊辰科進士,初授寧國縣知縣,清查積蠹,置吏汪希瓏、虞尹福于法,革火耗、羨馀,捐俸修復楓樹嶺哨臺,請兵防守。時集諸生講學,歲旱禱雨即應。調(diào)昆山,又調(diào)浙江仙居縣知縣。崇禎十二年十一月,過周謀以大學士薛國觀所舉士,托吏部郎中熊文舉持金獻國觀,乞授禮曹。事覺,國觀委罪文舉。時文舉出主試,其父出承之;下刑部,論戍。文舉官如故。周謀貶福建汀州府照磨。卒于任。著《北役草》。
人物簡介
李焻(?年—1640年代),字洪著,又字元馭,號唐谷,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吏部觀政,六月授禮部祠祭司主事,九年任廣東鄉(xiāng)試主考官,同年升儀制司員外郎,改任兵科給事中,奉命出使冊封江西建昌府益藩,歸朝后于崇禎十三年升禮科右給事中。督餉江西,再往廣東,至武陵縣病卒。墓在二都內(nèi)塘鄉(xiāng)。
人物簡介
王虛白(16世紀—17世紀),字若谷,號清曙,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汶上縣人。王虛白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吏部觀政,六年任洋縣知縣,七年考察,補任丘知縣,十年補長垣知縣,在三地都有惠政;十一年升刑部廣西司主事,調(diào)工部都水司主事,十二年升虞衡司員外郎、郎中,外任廬州知府,代理安廬道事。他為諸生時已經(jīng)學德兼?zhèn)?,得學政獎勵;任官時則愛民養(yǎng)士,各縣和廬州府都有生祠,死后入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沈幾,字去疑,號次復,又號大谷居士,蘇州府長洲縣人。復社人物。著有《原易》《原莊》《原李》 及《紫陽一燈》等書似已佚。。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應天府鄉(xiāng)試解元,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刑部觀政,授福建福寧州知州,丁憂歸。九年復補福寧知州。十三年考察去職。性抗直,不善事上官。罷歸,日與從游,講學不倦。
人物簡介
金蘭(?—17世紀),字谷生,紹興府馀姚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金蘭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的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獲授婺源知縣;朝廷提出禁止東林黨,毀壞書院以充實糧餉,他提出當?shù)厥侵祆涔枢l(xiāng)而得以保全。之后升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以流寇問題嚴重上陳便宜四事,歷任陜西巡按御史、長蘆巡鹽御史、應天督學御史,再轉(zhuǎn)為應天府丞、太常卿后辭官歸鄉(xiāng)。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起用金蘭為太常卿,紹興失陷后去世。孫子金煜是清朝順治十五年進士、金烜則擅長詩文。
人物簡介
【生卒】:?—1644 【介紹】: 明山西澤州人,字孟尚,號谷山。崇禎十三年進士。歷任武陟、河內(nèi)知縣。十七年,守城拒農(nóng)民軍劉芳亮,戰(zhàn)死。維基
丁泰運(?—1644年),字孟尚,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澤州直隸州(今山西省晉城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庚辰進士。崇禎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進士,授武陟縣知縣,調(diào)河內(nèi)縣知縣。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劉方亮率農(nóng)民軍從蒲坂渡黃河,巡按御史蘇京托言塞太行道,率先逃去,后因兵變被逮。農(nóng)民軍攻懷慶,丁泰運獨自守南城,力竭被捕。丁泰運不屈,劉方亮燒鐵鎖炙也不使其歸從,遂被殺害。
人物簡介
徐天麟(?—17世紀),字圣俞,一字陵如,號退谷,松江府上??h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徐天麟自幼失去雙親,喜歡讀書,但過了三十歲才成為諸生,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吏部觀政,八年(1635年)獲授南京兵部主事,十年(1637年)升郎中。弘光時,與朱芾煌、吳國琦、劉若宜、姜一學、周祚新、張印中、吳亮明、潘自得、王健、賀燕徵、黃衷赤、張大賡、張延祚、姚孫棐、金邦柱、黃泰來、黃鐘斗、李長似、張拱端、徐肇森、荊廷實、許士健、劉星耀、陳璧、董念陛共事;很快因為供養(yǎng)父母而辭官歸鄉(xiāng),杜門謝客,只與一二位故友喝酒大呼。其詩文爽朗有奇氣,有《西郊草堂集》、《廣蔭軒雜詠》著作流傳。
人物簡介
金得臣,朝鮮王朝宣祖、肅宗年間的詩人。字子公,號柏谷。原籍安東。金得臣的《終南叢志》是李朝后期出現(xiàn)的內(nèi)容比較豐富的重要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