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宗室瑞賢(1845年4月2日—?),字子良。清朝宗室正白旗第二族溥字輩,晚清政治人物。光緒七年(1881年):補效力筆帖式。十一年(1885年)乙酉宗室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十四年(1888年):補七品宗人府筆帖式。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六十四名進士出身。簽分宗人府候補主事。二十四年(1898年):補主事。二十六年(1900年):擢戶部員外郎。二十八年(1902年):裁撤官職,以副理事官候補。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補監(jiān)察御史。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擢掌安徽道監(jiān)察御史。冬季,轉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七月,奏陳奉天省吏治腐敗,據(jù)實列名糾劾。八月,奏報奉天省撫順縣官吏縱容革命黨活動、浮濫授予警權等事項。十二月,奏請盡速籌辦修建川藏鐵路并酌擬訂定相關辦法。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三月,彈劾新疆布政使王樹栴品行貪贓卑鄙、請求查辦。四月,奏請津浦鐵路仍在天津城西南隅設置車站。
人物簡介
柯鴻年(1867~1929)字貞賢,號珍岑、晚號澹園居士,長樂柯百戶村人。鴻年少時有殊才,讀書致志,記性極佳,每覽籍閱篇,都一一記明,誦以不訛。13歲應童子試,16歲入馬江船政,被學校派學法國,學習或實習單位在“法學部律例大書院”,專攻萬國公語、法語專業(yè)課程,六年后歸國充船政政職。后因庚子中法條約中,蘆漢鐵路事情上聞于朝。被權貴看中企圖收歸??馒櫮瓴粡?,遂招污蔑失職。后從商,閑暇時好與閩地同鄉(xiāng)詩人相互做詩應和,并屢次應海外故人之招重游海外。最后一次病歸,逝世。有《澹園遺稿》。
人物簡介
李翹燊,字賢發(fā),號際唐,廣東新會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進士,殿試位列第二甲第三十八名。散館授編修。今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洞閣村仍存其家廟,即李氏家廟。李翹燊澳門著名賭商李光的長子,「按例位列翰林」時22歲。他創(chuàng)造了兩個澳門絕無僅有的紀錄—他是澳門開埠以來科舉會試中唯一一位本埠出身的進士,亦是澳門出身的最榮華富貴的朝廷命官;同時,由于他已加入西洋籍,所以他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葡萄牙籍的翰林院編修」。
人物簡介
唐在賢(1887年—?月?日—?年—?月?日),字仲希,江蘇省松江府上??h人,宣統(tǒng)二年工科進士,曾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上??h續(xù)志》作名古屋高等工業(yè)學校)土木科。
人物簡介
孫景賢(1880-1919) 字希孟,號龍尾,又號藤谷古香。江蘇常熟人。光緒三十三年(1909)其師張鴻出任駐日本長崎理事,隨往,就學明治大學法律科,并在領事館兼職。加入同盟會。歸國后賜舉人出身。入民國,供職外交部,任國務院參議。與同里龐樹柏同為南社俊才,有"虞山雙璧"之目。詩屬晚清西昆派,雕肝琢腎,研精洞微。其詞亦語雅意深,雄而不放,密而不晦。有《龍吟草》、《梅邊樂府》、小說《轟天雷》。龍尾集·序
龍尾初刊《龍吟草》一卷,編詩止于辛亥,于少作多所刪薙,所謂卅前舊學之一也。己未長夏,養(yǎng)疴燕谷,又手錄《龍吟草》一卷、《梅邊樂府》一卷。時肺疾稍稍愈矣,已而復劇,輒從人詢予行蹤。予適以重九后一日吊友人喪入城,甫至,聞龍尾病狀,亟走視。龍尾于枕旁手一帙授予曰:「此未刻稿也,乞為錄副?!骨以唬骸妇碇心┮黄?,即送君北上之作,恐遂成絕筆矣?!褂鑿娢拷逯?,心憂其不起。既歸卒讀,其甄錄之嚴猶昔,體格變而益上,篇章雖寡,俱卓然可存者。孰意校寫甫畢,而龍尾已不及見耶?嗟我龍尾,以邁往之氣,清雋之才,身丁世變,出其所學法家言,以從事于檢察之庭,亦既有所表襮矣,終不獲盡展其長,而抑郁以死。乃并其平生所雕肝琢腎,研精洞微,冀究極夫聲律之正變者,亦若或靳之。使后人讀其遺著,憾其甄錄之嚴,篇章之寡,而竊疑其才之有所未盡也。是則天實為之,而豈龍尾編訂時所及料哉?《龍吟草》原題「乙」字,爰取辛亥以前已刊之詩,列為首卷,增題「甲」字,蓋援《笠澤叢書》以甲乙丙丁為次例也。近歲遺篇尚可掇拾,而不為輯補者,不欲淆定本之謹嚴也?!睹愤厴犯费a遺二首,金病鶴所錄寄,言龍尾在病榻曾詢及,知其夙所愜心,而為繕稿時所遺軼也。凡此編次去取,皆作者精神所寄,吟諷尋繹,恍可見其為人。此龍尾之所以惓惓于予,而予亦藉慰龍尾于地下者也。庚申冬十一月,徐兆瑋撰。(錄入:胡不醒)
人物簡介
呂碧城(1883-1943),女,安徽旌德人,原名賢錫,字遁天、明因,后改字圣因,法號寶蓮,別署蘭清、信芳詞侶、曉珠等。清代山西省學政呂鳳岐三女。母名嚴士瑜,工詩善畫、頗有才名。幼承家學,七歲能作巨幅山水畫,十二歲詩文俱已成篇。1903年春任天津《大公報》編輯,不久任天津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18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后在上海參加南社。與秋瑾為摯友,力倡女權運動,反對封建專制。所作詩詞清麗明快,多寫異域風情,饒有新意,頗得樊增祥激賞,譽之為“姑射嬋娟子”,龍榆生稱之為近三百年名家詞之“殿軍”。通曉英、法、德三國文字,精研釋典,大力弘揚佛旨。著有《曉珠詞》4卷、《歐美漫游錄》、《名學淺說》、《文史綱要》、《美利堅建國史綱》等。詞學圖錄
呂碧城(1883-1943) 字圣因,一字蘭清、蘭因,號信芳詞侶,法號寶蓮,原名賢錫。安徽旌德人。初從樊增祥游,深受稱許。為《大公報》、《中國女報》撰稿人。創(chuàng)辦北洋女子公學,改名師范學校,任校長。入民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習美術。皈依佛法,寓居瑞士。二戰(zhàn)時卒于香港。與姊惠如、妹美蓀并稱"呂氏三姊妹",有"淮南三呂"之目。詩清妍秀雅,亦有富新思想之作。詞尤工,能冶豪婉于一爐。有《信芳集》、《曉珠詞》,詞集一名《信芳詞》。
人物簡介
陳國祥(1877年—1921年),字寶賢,號敬民,貴州修文縣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國會眾議院副議長。陳國祥是丁酉科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加侍講銜。早年他留學日本法政大學。在日本時,他和蹇念益等人參加了梁啟超組織的政聞社的活動。歸國后,他任河南全省法政學堂校長,河南咨議局籌辦處總辦,河南地方自治籌辦處總辦,河南行政公署會議廳審查法律委員長。1911年武昌起義后,他發(fā)起成立國民協(xié)進會,支持改革。后來該會并入共和黨。南北統(tǒng)一后,他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1915年10月,蔡鍔(中)與友人戴戡(左)、陳國祥(右)在天津密謀討袁時合影。10月梁啟超在其天津住所召集最后一次秘密會議,梁啟超、蔡鍔、戴戡、陳國祥、王伯群、湯覺頓、蹇念益等與會,作出“武裝討伐袁世凱,堅決維護共和國體”的決定。會后,戴戡、蔡鍔、陳國祥到山本照相館合影留念。1913年民元國會召開,他任眾議院議員,并任眾議院副議長(議長為湯化龍)。1913年,他還曾任代理憲法會議審議長(當時審議長為王正廷)。1914年,國會被袁世凱解散。此后他任參政院參政,約法會議成員。他還獲授上大夫。1914年9月,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zhàn),出兵中國山東,并襲擊了“戰(zhàn)區(qū)之外”的濰縣站。10月2日,在參政院第十五次會議上,梁啟超就此提出“緊急動議”,要求袁世凱政府同日本進行交涉,會議最終還通過了由梁啟超、陳國祥、熊希齡、王家襄、寶熙五人起草的質問書。1914年,他作為贊助人之一,促成久大精鹽公司成立。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他受梁啟超的委托,將蔡鍔和戴戡從北京護送到天津,使他們擺脫了危險。他還在天津參加了策劃反對袁世凱的會議,與會的有梁啟超、蔡鍔、戴戡、徐佛蘇、蹇念益、陳國祥、湯覺頓,時稱“天津會議七君子”?!睹駠A》中的陳國祥照片1916年,民元國會復會,他繼續(xù)任眾議院副議長(議長為湯化龍)。1916年9月1日,梁啟超派系的陳國祥和王家襄率領一部分進步黨成員組織的憲法研究同志會成立,并于9月4日發(fā)表了《簡章》,內(nèi)稱“研究憲法,舉其所得,以供國會參考為宗旨”。1917年府院之爭,湯化龍辭去眾議院議長職務,此后眾議院副議長陳國祥、參議院議長王家襄以及研究系的其他議員先后辭職,使大總統(tǒng)黎元洪陷入困境。當時部分議員南下廣州召開廣州國會非常會議,由于陳國祥和王家襄不愿意南下廣州,故廣州國會非常會議1918年9月16日選舉褚輔成為眾議院副議長,10月9日選舉林森為參議院議長。在1918年安福國會議員選舉中,他曾經(jīng)到奉天活動,企圖爭取原立憲派人士支持,以增加研究系當選議員數(shù)量。后來他當選為安福國會議員。1920年出版的《最近官紳履歷匯錄》還載有其生平。陳國祥病故后,1922年民元國會第二次復會時,于1922年9月6日改選張伯烈為副議長。
人物簡介
任嘉莪(1852年—?年),字樂賢,號孝庭,順天府寧河縣人,光緒三十年進士。* 由廩生中式舉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式甲辰恩科會試第111名貢士。* 殿試三甲七十七名進士,覆試二等五十二名,朝考二等六十七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署汾陽縣知縣。* 歷任山西神池縣知縣,歷任汾陽縣、芮城縣及直隸臨城縣各知縣* 民國五年(1916年)5月10日,鎮(zhèn)安左將軍行署顧問官,授中大夫。* 民國六年(1917年),任吉林督軍署顧問,因在吉林剿辦蒙匪出力,給予六等文虎章。* 民國六年(1917年)二月,任吉林省立圖書館館長。* 民國七年(1918年),署理敦化縣知事,11月14日實授。* 民國十年(1921年),免敦化縣知事。
人物簡介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號壁伍,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模范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法學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人物簡介
曹明賢,字曉陶,河北省河間市故仙鄉(xiāng)曹莊人。1913年生。1945年畢業(yè)于北平中國大學文學系。有詩集《微芹集》、詩論集《汲古溉今》問世。曾任《天津教育月刊》總編。現(xiàn)為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人物簡介
張賢亮,男,國家一級作家、收藏家、書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蘇盱眙縣。代表作:《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體文學作品: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老銀川一條街。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先當農(nóng)民后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fā)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nóng)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zhí)筆后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并任六屆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2014年9月27日,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