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分兩(分兩)
一分一兩。謂分量,輕重。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但云此病若何,當(dāng)服何藥,是在《千金》某部第幾卷,即取紙書授之,分兩不少差?!?span id="xgsdowh" class="book">《紅樓夢》第八四回:“太太説了,叫二奶奶親自把分兩對準(zhǔn)了呢。”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一一章:“ 蕭長春 聽了,在心里掂了掂分兩?!?/div>
《國語辭典》:無權(quán)(無權(quán))  拼音:wú quán
1.不具權(quán)勢?!度龂萘x》第二○回:「若非國戚,誰肯盡忠討賊?老臣無權(quán),難行此事。」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九。守令》:「而今日之尤無權(quán)者莫過于守令,守令無權(quán)而民之疾苦不聞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國命乎!」
2.不能衡量輕重,不知隨機應(yīng)變。漢。袁康《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當(dāng)時無天子,彊者為右,使句踐無權(quán),滅邦久矣。子胥信而得眾道,范蠡善偽以勝?!?br />3.沒有權(quán)利。如:「照現(xiàn)行法令的規(guī)定,你無權(quán)繼承這份遺產(chǎn)?!?/div>
《國語辭典》:軒輊(軒輊)  拼音:xuān zhì
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車前頂高的部分為軒,而車頂前低后高的部分為輊。一說車子行進時,前端高起叫軒,后端高起叫輊。多用于比喻高低、輕重、優(yōu)劣的差異。如:「不分軒輊」。《幼學(xué)瓊林。卷三。人事類》:「事有低昂曰軒輊,力相上下曰頡頏?!?/div>
《國語辭典》:銖兩(銖兩)  拼音:zhū liǎng
比喻極細(xì)微、輕微?!妒酚洝>砹?。仲尼弟子傳。端沐賜傳》:「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埂痘茨献印}R俗》:「夫挈輕重,不失銖兩,圣人弗用?!?/div>
《漢語大詞典》:數(shù)器(數(shù)器)
衡量輕重長短的器具。《周禮·秋官·大行人》:“同度量,成牢禮,同數(shù)器,脩灋則?!?鄭玄 注:“數(shù)器,銓衡也?!?/div>
《國語辭典》:爭衡(爭衡)  拼音:zhēng héng
較量高低、勝負(fù)。北周。庾信〈竹杖賦〉:「楚漢爭衡,袁曹兢逐。」《三國演義》第二九回:「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國語辭典》:分量  拼音:fèn liàng
1.事物的輕重、多寡?!端问贰>矶亩?。后妃列傳上。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后弟內(nèi)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遷其宮,后謝曰:『士林獲升朝籍,分量已過,豈宜援先后家比?』辭之?!埂秲号⑿蹅鳌返谒幕兀骸蛤叿蛘f:『一個人兒不行,你瞧不得那件頭小,分量夠一百多斤呢!』」也作「份量」。
2.能力的強弱?!吨熳诱Z類。卷一三。學(xué)七。力行》:「若是大底功業(yè),便用大圣賢做;小底工業(yè),便用小底賢人做。各隨他分量做出來,如何強得。」《紅樓夢》第一一五回:「弟少時不知分量,自謂尚可琢磨;豈知家遭消索,數(shù)年來更比瓦礫猶賤?!?br />3.權(quán)力、地位的大小。如:「他在公司里,是個夠分量的人?!?/div>
《漢語大詞典》:稱物(稱物)
衡量物之多少、輕重。亦指按數(shù)量稱取物品。三國志·魏志·鄧哀王沖傳:“時 孫權(quán) 曾致巨象, 太祖 欲知其斤重…… 沖 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芍?。’”參見“ 稱物平施 ”。
與事物相符。 晉 陸機 《文賦》序:“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div>
《漢語大詞典》:稱物平施(稱物平施)
根據(jù)物品的多少,做到施與均衡。易·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孔穎達(dá) 疏:“稱物平施者,稱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span id="ppalgbm" class="book">《漢書·律歷志上》:“權(quán)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zhèn)補兵足食事宜》:“糴之貴賤因地腴瘠,假如腹里糴價五錢六錢,則窮邊斷是八錢九錢,奈何使苦寒與逸肥一樣同折,非稱物平施之義也?!?/div>
《國語辭典》:平均  拼音:píng jūn
1.輕重相等,分量一致?!稘h書。卷二一。律歷志上》:「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br />2.均勻計算。如:「董事會決議,公司今年的盈馀平均分給員工?!埂肚迨犯?。卷一○七。選舉志二》:「臨時試無定期,學(xué)期、年終、畢業(yè)考試分?jǐn)?shù)與平日分?jǐn)?shù)平均計算。」
《漢語大詞典》:提衡
(1).亦作“ 提珩 ”。謂用秤稱物,以平輕重。引申為抗衡。管子·輕重乙:“則是寡人之國,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以是與天子提衡爭秩於諸侯,為之有道乎?”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功:“七國之時,皆據(jù)萬乘,南面稱王,提珩為敵國累世?!?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xué)碑》:“既而三河失統(tǒng),九州之寳幣不歸;四塞提衡,萬里之長城繼作?!?br />(2).謂簡選官吏。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提衡惟允,一紀(jì)于茲?!?李善 注:“言選曹以材授官,似衡之平物,故取以喻焉?!?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銓曹:“吏部候人數(shù)滿百或二百,即引試,量書、判注擬,乃無被放者。故吏曹四時提衡,略無休暇?!?/div>
《漢語大詞典》:權(quán)量(權(quán)量)
權(quán)與量。測定物體大小、輕重的器具。周禮·地官·掌染草:“以權(quán)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 鄭玄 注:“權(quán)量以知輕重多少?!?span id="xdzdlzu" class="book">《漢書·律歷志上》:“謹(jǐn)權(quán)量,審法度。” 顏師古 注:“權(quán),謂斤兩也;量,斗斛也?!?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各類條約,論各國通商、譯信、電報、鐵路、權(quán)量、錢幣、佃漁、監(jiān)犯及預(yù)事交涉各事?!?/div>
《漢語大詞典》:權(quán)度(權(quán)度)
權(quán)衡度量。 清 唐甄 潛書·自明:“因師而得者,不過繩墨其身,權(quán)度其心,為君子人而止?!?胡適 《幾個反理學(xué)的思想家》:“致其心之明,自然權(quán)度事情,無幾微差失。”
《國語辭典》:懸衡(懸衡)  拼音:xuán héng
1.掛起秤錘。《淮南子。說林》:「循繩而斲則不過,懸衡而量則不差。」
2.昭示法度。《漢書。卷五一。鄒陽傳》:「臣聞秦倚曲臺之宮,懸衡天下?!?br />3.比喻輕重相當(dāng),勢均力敵。唐。齊己 酬西蜀廣濟大師見寄詩:「楚外已甘推絕唱,蜀中誰敢共懸衡?!?/div>
《國語辭典》:天平  拼音:tiān píng
1.衡量較輕物品的器具。直柱上支著一橫桿,桿的兩端各懸掛一個小盤,一邊放置物品,一邊放置砝碼。當(dāng)兩端呈平衡狀態(tài)時,累計砝碼重量,即可求得物重。
2.天無變異?!段簳?。卷三六。李順傳》:「各秉文而經(jīng)武,故天平而地成?!?/div>
《國語辭典》:起倒  拼音:qǐ dǎo
1.抬舉?!段饔斡洝返诙鸹兀骸改阕R起倒,回去罷!不然,拿住你,一齊湊吃,卻不是『買一個又饒一個』?」
2.主意?!抖膛陌阁@奇》卷六:「正在沒些起倒之際,只見一個管門的老蒼頭走出來?!?/div>
《漢語大詞典》:衡鏡(衡鏡)
衡器和鏡子。衡可以稱輕重,鏡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別是非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 唐 盧照鄰 《五悲·悲才難》:“童子尚知其不可,矧衡鏡與蓍龜?!?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衡鏡高懸,文武矯首,才無我失,善若己有?!?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舊唐書·韋嗣立傳》:“然后審持衡鏡,妙擇良能,以之臨人,寄之調(diào)俗,則官無侵暴之政,人有安樂之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