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間 → 閑間閒”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線桄子(線桄子)  拼音:xiàn guàng zi
1.纏線的器具,中間有軸,可旋轉而將線繞在上面。也作「線桄兒」。
2.線縷。
《漢語大詞典》:蝴蝶廳(蝴蝶廳)
中間有過道兩邊寬闊的廳房。因像蝴蝶張開雙翅,故名。《老殘游記》第三回:“再望西去,過一重門,即是一個蝴蝶廳,廳前廳后均是泉水圍繞。”
《漢語大詞典》:衡連珠(衡連珠)
謂眉間有骨隆起如連珠狀。術數(shù)家以為帝王之相。 漢 班固 《白虎通·圣人》:“圣人皆有表異,傳曰 伏羲 祿衡連珠,唯大目,鼻龍伏?!眳⒁姟?珠衡 ”。
《漢語大詞典》:珠衡
謂人眉間骨隆起如連珠,古人以為帝王圣賢之相。《孝經(jīng)援神契》:“ 伏羲 大目山準,日角而連珠衡?!?宋均 注:“珠衡,衡中有骨,表如連珠,象玉衡星?!?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握圖秉鉞,將在御天;玉勝珠衡,先彰元后?!?隋 薛道衡 《老氏碑》:“珠衡日角,天表冠於百王;明鏡衢罇,圣德會於千祀?!?/div>
《國語辭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佛教經(jīng)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fā)愿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后來成佛,創(chuàng)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jīng)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diào)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并逐漸形成后來的凈土宗。隨著凈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锻鷥敉翛Q疑行愿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后,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挂卜Q為「無量壽佛」。
《漢語大詞典》:斑特處士(斑特處士)
牛的別名。太平廣記卷四三四引 唐 裴铏 《傳奇·寧茵》謂 唐 大中 年間有 寧茵 秀才假大僚莊于南山下,因夜風清月朗,吟詠庭際,俄聞扣門聲,稱桃林斑特處士相訪, 茵 開門延入,言談間,又聞扣門聲,曰南山斑寅將軍奉謁, 茵 亦延入,飲酒賦詩,大醉而別。及明,視門外唯有牛蹤虎跡而已。
《漢語大詞典》:吃菜事魔
亦作“喫菜事魔”。 宋 代民間有明教,一人為魔頭,結黨事之,皆菜食,不茹葷,官書稱之為“喫菜事魔”。 宋 葉適 《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於是賢士惴慄,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殆如喫菜事魔、影跡犯敗之類?!?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四年五月:“起居舍人 王居正 言:‘伏見兩 浙 州縣,有喫菜事魔之俗, 方臘 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於甚熾?!?明 王世貞 《周邸東書堂禊帖》:“比之爾時諸賢,風流都不似,然不至作 宋 儒喫菜事魔也?!眳㈤?王國維 《觀堂別集·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漢語大詞典》:搭袱
一種中間有小口袋,可以裹系錢物的寬腰巾。《天雨花》第二八回:“ 尤氏 摸索錢搭袱,止剩銅錢六十文?!?/div>
《漢語大詞典》:蹼趾
鵝鴨之類的腳。因其趾間有蹼,故稱。 何其芳 《畫夢錄·雨前》:“有的卻倒插它們的長頸在水里,紅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撲擊著水以支持身體的平衡?!?/div>
分類:鵝鴨間有
《漢語大詞典》:排叉兒
一種長方形的薄面片食品(多為兩層),中間有三道口子,面片的一端從口子里掏出,用油炸熟。也作“排岔兒”或“排杈兒”
《國語辭典》:男女有別(男女有別)  拼音:nán nǚ yǒu bié
語出《禮記。昏義》:「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怪改信纳?、心理均有所差異,故所受的傳統(tǒng)禮教規(guī)范亦有所區(qū)別?!秲号⑿蹅鳌返谖寤兀骸改阄移妓喾?,況且男女有別,你與我無干,我管你不著!」
《漢語大詞典》:雙梁鞋(雙梁鞋)
前部中間有兩條脊的布鞋。 魯迅 《華蓋集·補白》:“我近來也頗覺‘心上有 杞 天之慮’,怕 中國 更要復古了。瓜皮帽,長衫,雙梁鞋,打拱作揖,大紅名片,水煙筒,或者都要成為愛國的標征,因為這些都可以不費力氣而拿出來,和天靈蓋不相上下的。”
《國語辭典》:句子成分  拼音:jù zi chéng fèn
句子的組成分子。一般可分為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種。
《漢語大詞典》:肩寬
兩邊之間有很大距離和寬度的
不狹窄的。例如:健壯的姑娘們長得肩寬個子高。
《漢語大詞典》:木椌
古代打擊樂器名。狀如漆桶,中間有椎。雅樂開始時擊之。《詩·周頌·有瞽》“鞉磬柷圉” 漢 鄭玄 箋:“柷,木椌也?!眳⒁姟?柷 ”。
《漢語大詞典》:六月債(六月債)
舊時民間有“六月債,趁熱還”的諺語,意謂農(nóng)民六月借債,須承諾秋收后償還。后常借以比喻報應迅速。 元 施惠《幽閨記·圖形追捕》:“六月債,還得快。稟老爺,打多少?”《金瓶梅詞話》第二四回:“六月債兒熱,還得快,就是甚么打緊!” 明 馮夢龍 《掛枝兒·識破》曲:“你閃人,人閃你,好似六月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