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38,分36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韜真
處逸
隱生
遐棲
棲偃
潛退
貞棲
伏隱
戢伏
遜跡
遁蹤
蟠潛
側(cè)隱
梅鶴因緣
鏟跡銷聲
《漢語大詞典》:韜真(韜真)
指隱居。 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xué)先圣廟堂碑文》:“ 南昌 晦跡,共 梅福 而齊衡;左部韜真,與 喬玄 而等列?!?/div>
分類:隱居
《漢語大詞典》:處逸(處逸)
(1).隱居;隱逸。后漢書·鄭玄傳:“游學(xué) 周 秦 之都,往來 幽 、 并 、 兗 、 豫 之域,獲覲乎在位通人,處逸大儒?!?br />(2).生活于安逸之中。 唐 許敬宗 《奉和圣制登三臺言志應(yīng)制》:“形言防處逸,粹藻發(fā)嘉猷?!?/div>
《漢語大詞典》:隱生(隱生)
猶隱居。 漢 劉楨 《詩》:“隱生寘翳林,控倊自迫速?!?/div>
分類:隱居
《漢語大詞典》:遐棲(遐棲)
謂隱居。后漢書·周燮黃憲等傳贊:“與其遐棲,豈若蒙穢?”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是以遐棲幽遁,韜鱗掩藻,遏欲視之目,遺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滌除玄覽,守雌抱一?!?span id="v3wca5v" class="book">《晉書·賀循傳》:“或有遐棲高蹈,輕舉絶俗。”
分類:隱居
《漢語大詞典》:棲偃(棲偃)
猶隱居。 唐 張文琮 《賦橋》詩:“別有臨 濠 上,棲偃獨觀魚。” 唐 錢起 《罷章陵令山居過中峰道者》詩之二:“丘壑趣如此,暮年始棲偃?!?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一:“ 洛陽 龍門 有 呂文穆 公讀書龕,云 文穆 嘗棲偃於此?!?/div>
分類:隱居
《漢語大詞典》:潛退(潛退)
(1).隱退;隱居。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潛退之士,得意山澤。”北齊書·楊愔傳:“ 愔 以世故未夷,志在潛退,乃謝病……隱於 嵩山 ?!?br />(2).秘密撤退。 郭希仁 《從戎紀(jì)略》:“東軍不支,乃以號哨調(diào)吊橋營隊救應(yīng),到原上又不支,乃夜半潛退?!?/div>
《漢語大詞典》:貞棲(貞棲)
退隱;隱居。《宋書·明帝紀(jì)》:“若乃林澤貞棲,丘園耿潔,博洽古今,敦崇孝讓,四方在任,可明書搜揚,具即以聞,隨就褒立。”
分類:退隱隱居
《漢語大詞典》:伏隱(伏隱)
藏匿;隱居。左傳·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漢 陸賈 新語·資質(zhì):“ 鮑丘 之德行,非不高於 李斯 、 趙高 也,然伏隱於 嵩 廬之下而不録於世,利口之臣害之也?!?/div>
分類:藏匿隱居
《漢語大詞典》:戢伏
(1).隱居。 唐 李華 《盧郎中齋居記》:“仁人靜士,戢伏自持?!?br />(2).收斂。 梁啟超 《袁崇煥傳》:“自 承宗 崇煥 之戮力,而敵軍戢伏,不敢犯 明 邊者四年?!?/div>
分類:隱居收斂
《漢語大詞典》:遜跡(遜跡)
退避;隱居。明史·馬從聘耿蔭樓等傳贊:“士大夫致政里居,無封疆民社之責(zé),可遜跡自全,非以必死為勇也?!?/div>
分類:退避隱居
《漢語大詞典》:遁蹤(遁蹤)
猶隱居。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只因他( 十三妹 )一生所遭不偶,拂亂流離,一團苦志酸心,便釀成了這等一個遁蹤空山、游戲三昧的樣子?!?/div>
分類:隱居
《漢語大詞典》:蟠潛(蟠潛)
喻指隱居。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上:“蓋巖穴蟠潛修立之士,無不由明公之門洊擢,以至於華顯者?!?/div>
分類:隱居
《漢語大詞典》:側(cè)隱(側(cè)隱)
隱居。《封神演義》第二四回:“久慕先生大德,側(cè)隱溪巖,特具小聘,供佐明時?!?/div>
分類:隱居
《國語辭典》:梅鶴因緣(梅鶴因緣)  拼音:méi hè yīn yuán
比喻隱居或清高。參見「梅妻鶴子」條。清。舒位〈得仲瞿山中書卻寄〉詩:「梅鶴因緣清入夢,莼鱸滋味冷相陪?!?/div>
《漢語大詞典》:鏟跡銷聲(鏟跡銷聲)
謂隱居。晉書·儒林傳論:“ 文博 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div>
分類:隱居